
當眾多媒體熱衷于炒作“千億萬科”時,上海市政府網站的一則新聞顯示:綠地集團2010年全國業務經營收入超過1250億元,同比增長71%。
綠地是另一家千億級的房企嗎?其實,了解這家企業的人知道,這家2010年銷售面積僅次于萬科的企業,正離“房地產”的招牌越來越遠,銀行、證券、煤炭……綠地已經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如今,地產之外的綜合產業經營收入已經占到了綠地整體收入的近五成。
“我們是最懂得政府的。”在任何場合,綠地董事長張玉良從不避諱,“做政府所想,為市場所需”是綠地貫徹始終的戰略。
回望綠地的發展,張玉良做事只不過比別人早了一步而已,其國有控股51%的背景也使它容易取得政府的信任。2003年,西安市委書記來上海招商,張玉良主動提出可以為西安建一個國際會展中心,而彼時的會展中心大多要政府投資,沒有企業愿意做。隨后,綠地以極低代價獲得了與會展中心捆綁的1000畝土地,還有與西安市政府的良好關系,以及地方各大銀行的資金支持。之后,這種模式被迅速復制到全國。“如今,綠地還在為不少城市建‘地標’。其實,不是每個城市都需要超高層地標,綠地這么做還是為了和地方政府搞好關系。”業內人士對《英才》記者說。
與政府搞好關系之后,綠地獲得的資源不止是土地。9月19日,綠地集團與遼寧省盤錦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成為盤錦市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值得一提的是,在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企業中,綠地是第一個控股城市商業銀行的。當然,綠地不忘與盤錦市政府簽署另一個項目合作協議:遼濱新城綜合開發。綠地承諾將其打造成“高端現代服務業總部基地、大型集中式商業體及國際海邊度假區。”
此外,綠地近些年還先后投資入股東方證券,并成為上海農村商業銀行、錦州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的大股東,同時成立了中國注冊資本額最大的小額貸款公司——綠地小額貸款公司。在張玉良的規劃中,小額貸款公司未來會發展為村鎮銀行,然后上市。
實際上,綠地集團旗下的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也于今年7月成立。其背后的意義是,金融業務早已不是房地產的附庸,綠地將形成擁有控股銀行、信托、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典當、產業基金等完整金融全業務鏈的金融集團。
最近才見諸媒體的是,綠地集團涉足能源產業,已有十年以上的歷史。最初,綠地集團擁有的煤炭業務主要以貿易為主,一直到2007年。那一年,綠地地產的營收超過了300億,然而,張玉良卻看到了危機。彼時,流動性過剩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針對樓市的調控政策不斷出臺。降價、發債、融資……張玉良看到,僅靠一個產業做到500億、1000億元,穩定性很差,必須找到一個能與之相平衡的產業,使企業“兩輪驅動”,他最先的選擇就是能源。
在進入能源產業方面,地方政府的支持再次發揮了作用。2008年,抓住山西省煤炭資源兼并整合重組的契機,綠地集團控股了山西陸合集團。此后,綠地在山西先后兼并了18座煤礦,成為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的主體企業之一。內蒙古、貴州……綠地集團的能源產業版圖,慢慢鋪開。2008年,房地產全行業入冬,而綠地卻在土地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同時,綠地正式將能源產業定位為集團第二支柱產業。2011年,綠地集團能源產業板塊計劃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
由此,綠地提供了萬科模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然而,綠地模式似乎比萬科模式更難以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