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還有秘密嗎?你的秘密價值幾何?
身處網絡時代,一個人、一件事,經常被體無完膚地曝光在公眾面前。的確,在拿起手機就能將任何新鮮事昭告天下的年代,你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他人講的故事。
隱私正逐漸成為八卦新聞的代名詞。更有甚者,有人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隱私,故意曝光隱私,博取眼球,謀取私利。因為,那些因炫耀竄紅的網絡名人,都已經擺脫了最初平凡的生活,變得光鮮亮麗。
從自我吹噓到自我丑化,再到炫富、炫權力,生活中的一切無可挽回地成為賣點。何去何從。
隱私是該掩藏在內心深處,還是亮出來招搖過市;是保留自己的內心空間,還是一切皆可為名所用?當自曝隱私成了出人頭地的通天大道,接下去又會發生什么?
沒有隱私
主持人:微博時代有隱私嗎?
張鳴:水門事件后,尼克松一直得不到公眾原諒,就是因為在美國竊聽他人隱私是一種最可恥的事情。而在中國,一個人根本就沒有秘密,任何秘密都會在強大的八卦氛圍面前無所遁形。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個人權益得到尊重的最好詮釋就是沒有人能侵犯他人的權益。但是,在中國,每個人都不是單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張巨大的網絡上的一個個節點。中國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個人尊嚴、個人權益,對別人就更難尊重。
至于官員,一些被公民視為隱私的事情,在官員身上則不應該是隱私,比如收入。因為官員手中的資源是公眾賦予的,財富是納稅人賦予的。某些官員質疑,當了官就沒有隱私了?是的。你享受了權力帶來的便利,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許知遠:當知情權不能得到保證,那強調隱私權就是個笑話。在中國,知情權和隱私權存在失衡。當民眾無法從正規渠道知道某些東西,他們只能發揮自己的想象。
正常情況下,社會是依靠信任系統維系的。如果這個系統出了問題,會抬高整個社會的生活成本。因此,由于不相信內地的奶粉,很多人去香港買奶粉;很多人去醫院看病,如果不找個熟人就不放心……在失衡情況下,這些簡單的事情,最終卻無比復雜。
困困:在微博出現之前,人肉搜索很強大。站在中立的角度看,人肉搜索的確會侵犯人權,但是,誰能否認人肉搜索具備了社會監督功能?一群互不相識的人,不求個人利益,為了公共利益集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可謂是網絡社會的小NGO(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實際上,NGO對社會很重要。在某種程度上它能減輕政府的負擔,是對政府的補充。
公開隱私
主持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曬”出自己的生活,還有人靠自曝隱私而求名求利,如何評價這種現象?
困困:隱私之所以叫隱私,就是一些不愿意對外揭露的東西。然而,很多時候,一個人在網上會進入人格的表演狀態,網絡成了舞臺。
表演人格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在上世紀90年代,論壇剛出現的時候,曾經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一個人,可以在網上表現出一種人格,在現實中又是一種完全不同的人格。
現在,表演人格有所發展,越來越深入,從原來在整塊時間內——上論壇的時間——表演,變成無時無刻都在表演,因為,微博讓表演的時間更加碎片化。
微博出現之后,偽裝自己變得非常困難,因為上微博需要大量的時間,一個人不可能每一分鐘都在表演。由此,大量的、不為人知的真實人格就在微博上表現了出來。比如說,任志強是個大炮,但微博上又有了憨態可掬的一面;潘石屹則在微博上顯現出了農村人的敏銳、好奇心。
并非所有人最終都會演變成娛樂化人格。一些娛樂明星,對待自己娛樂化的被消費,看法各不相同。左小祖咒說,“30歲前我一直是不出名的歌手,窮困潦倒,而30歲之后我幡然醒悟。我要塑造我的人格,供人們消費。”
張鳴:如今,微博成了隱私的公共汽車,這不是自由,而是濫情。在我看來,私奔事件在中國炒得這么熱,就反映了中國人圍觀他人隱私的變態心理。
至于更多的所謂“公共知識分子”,他們炫耀的不是隱私,而是散播自己的影響。他們通常先搶占一個道德制高點,然后以個人的標尺去指導全中國人民,這是愚蠢的。
許知遠:某些藝人,自己的什么事情都不許別人說,還把自己定位為表演藝術家,大放厥詞,其實這是媒體慣的。整個中國都變成了糟糕的明星文化社會,很可笑,非常可憐。
對于普通人而言,炫耀隱私,是自戀的延伸,更是內心空洞的標志。熱衷于炫耀的人,一方面對自己的生活不自信,一方面又覺得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秘密,所以,要演給別人看。其實,他們沒有真正的隱私,也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他們所炫耀的,不過是影子和幻象。
這是濫情,也是無情。所謂濫情,就是情感可以無限制、無原則的復制,因為情感不獨特,才能夠不斷復制。為什么不獨特?是因為這些情感都是從別人那里復制來的。
在微博世界里,一個人可以有短暫的名聲、短暫的關注力,可以從那里獲得短暫的安慰感。這是整個社會情感匱乏的特征。
微博的出現,對個人情感不是好事,它放大了、激發了表演欲,激發了內心的空洞,大多數人本來就沒有內在情感。我覺得,人的情感沒有那么多需要切分的。一個人怎么能夠把自己24個小時的生活細分成無數個小段,無數個140個字,你甚至沒有時間去醞釀出這么多的情感。宮玉國:表演人格不是網絡的產品,而是社會的產品,網絡只是提供了一個更廉價的平臺。其實想通過自曝隱私來求名求利的人一直很多,但是借助傳統媒體,成本太高了。而互聯網,進入門檻低。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大眾化平臺。在這樣的平臺里,廉價的關注,能助長人的虛榮心,甚至給人以利益。然后,這些網絡明星們,如同一個又一個的浮云,很快的燦爛,又很快的煙消云散。
出現這一切,不能賴互聯網。互聯網真正推動了思想的進步,即使這一切糟糕的事情出現了,也不能掩蓋它最大的優點。
我不覺得是微博放大了炫耀的欲望,我覺得只是因為微博的傳播方式太先進了。科技的進步沒有錯,是人的欲望膨脹、扭曲了。這一切不能賴到科技進步身上。而且,網絡有自我清潔的功能,一切謠言在網絡上最終都是紙老虎。網絡放大了謠言,最終,它也能讓謠言無所遁形。
炫耀欲望
主持人:網絡上何以炫耀成風?
許知遠:影響他人,是人的天性。炫耀也是人的天性。沒有人愿意錦衣夜行,包括公共知識分子。只不過,一個好的社會,會控制人炫耀的欲望。因為炫耀是淺薄的標志。人還有很多欲望,貪婪、憤怒……都是要克制的。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欲望都釋放出來,那樣,會彼此傷害,就無法與別人共存了。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得不去炫耀。如今,每個人都有身份焦慮,都覺得自己是被忽略的。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個人價值得到認可。但是,如今衡量人的標準太少了,這個時代不認同任何東西,只剩權勢、金錢,名聲。這些東西,大部分人都得不到,或者不夠多。每個人的內心都在慌亂。然而,內心越空洞,越需要外界的認可。如果內心足夠強大,就會形成自己的世界,則不需要外界承認了。
困困:娛樂、消費,這兩件事在中國已經太彌漫了,甚至已經是生活的全部,而炫耀正是彌漫于其中。實際上,生活應該還有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包括對公共生活發表意見。但是,這些東西目前都很少。
其實,精神生活是個困難的事情。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大一個群體,都一直沒能找到讓自己有歸屬感的價值體系、地域。
宮玉國:娛樂和消費,都是符合,甚至能夠取悅人的本能的。因為過度的崇尚娛樂和消費,社會如今進入盲動階段,沒有方向。
現在,微博和互聯網就是各種信息雜糅的汪洋大海,沒有人告訴我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種局面已經出現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任何人、特別是有話語權的人,說話都要負責任。利用粉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不擇手段的獲取名利,這種人最終難免落入嘩眾取寵的怪圈。
微博的出現,是人的炫耀本性的大爆發。畢竟,人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機會——無時無刻來炫耀自己。中國人被壓抑得太久了。隨著大家對微博熱情的下降,一切也都不會那么夸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