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望去,全球運營商的好日子正在被內憂與外患不斷瓦解。
美國第一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宣布削減員工醫療福利支出、導致4.5萬名員工集體罷工;西班牙電信今年宣布將裁員6500人,對業績不佳的本土分公司進行重組;同樣斷腕止損的,還有德國電信。
8月2日,德國電信CEO萊尼·奧伯曼(ReneO b e r m a n n )稱,未來幾年,將在總部管理層中裁員1600人,此人數占管理部門總人數8%。而這僅僅是“節減保服務(Save for Service)”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的目標是從2007—2009年期間將成本削減59億美元,到2012年再削減42億美元。
瑞銀在《全球電信2011年展望》報告中指出,與近幾年相比,顛覆性技術和行業監管新政對于電信行業造成的威脅正在加大。
當互聯網領域的“外來者”,如Facebook、Twitter和KIK通過文字互動繞過運營商的短信控制、甚至侵蝕到語音業務;當G o o g l e以強大的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搭建一個開放的共贏平臺,運營商也不得不尾隨其后;當蘋果用iPhone和iPad撼動和改寫移動通信產業鏈時,運營商不得不唯iPhone馬首是瞻。
運營商,不再掌控全局。
“如果電信運營商不去改變或延長價值鏈,單單作為一個數據、語言和圖像的傳輸平臺提供者,最后會夾在海量數據和用戶中間,被壓死”,在2011夏季達沃斯會議中,《英才》記者遇到了于去年9月加盟德國電信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黃輝。
彼時,他還是原畢馬威管理咨詢全球執行副總裁兼大中國區CEO、均瑤集團總裁,此時,他又重返跨國公司,迎接德國電信的轉型挑戰。
重選戰場
今年2月28日,德國電信子公司T-Mobile美國公布了一份隱現希望的財報:公司第四季度營收微幅增長0.9%,從連續第六個季度以來首次走出虧損陰影。但是,不到一個月后,美國第二大無線運營商AT&T便宣布將其收歸囊下。
德國電信C E O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承認,美國子公司的客戶流失水平依然過高,而且,公司移動網絡給消費者印象不佳、缺乏蘋果i P h o n e等支持都是其銷售額一直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其實,素有“德國戰車”的德國電信在國際化上一直令人稱奇,如今有一半以上的營業收入來自德國之外。早在2001年時,美國通信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期,德國電信即是通過收購VoiceStreamWireless和Powertel進入美國。近幾年來,隨著蘋果等新興勢力的興起,加之1996年來,美國電信管制機構F C C放松管制創造了寬松競爭環境,讓運營商競爭者如雨后春筍般增長,從2009年開始,德國電信計劃出售T-Mobile美國的聲音就不絕于耳。如今,德國電信痛下決心,將T-Mobile美國出售給A T & T之后,獲得現金加股票共計價值390億美元。
“這是我們整體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黃輝對《英才》記者解讀稱,美國通訊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遠超德國,利潤空間少,同時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產生,對網絡擴容壓力非常大。那么,對傳統有線電話和語音服務營收,做還是不做、收縮還是往前走?還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老牌電信運營商必須做出選擇。
值得對比的是,德國電信對英國市場的處理手段,并不是徹底放棄,而是合縱連橫。2010年3月2日,歐盟批準了法國電信旗下Orange和德國電信旗下T-Mobile對英國業務的合并計劃。合并之前,Orange和T-Mobile的市場份額在英國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合并后,超過西班牙電信O2和英國Vodafone,成為英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同時,雙方產生的協同效應將幫助雙方節約超過40億歐元的費用。
在出售美國業務之后,可以預見的是,德國電信80%的營收只能依賴歐洲市場,而正如英國市場也并非順風順水一樣,過去在泛歐市場上大肆挺進國際化的德國電信,必須尋找下一個新興市場。
“如今在德國參加企業界的任何會議,關于中國市場的主題肯定是少不了的,中國將是下一個重要的增長資產”,黃輝透露,也正在中國市場策劃相關收購。
爭奪企業級市場
“ICT(信息、通信和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Technology,簡稱ICT)在未來5年,最大的產業變化就是兩個方面,第一,在移動互聯網終端,第二,在后端的云計算。這是任何公司都不可忽視的,如果忽視了,不及時跟上和轉型,這家公司三五年后就不存在了。”黃輝對《英才》記者稱。
從名噪一時的家族企業中走出來,黃輝選擇加盟德國電信的理由,絕不僅僅是因為其總部波恩恰好是求學博士之地,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年在全球電信運營商中,德國電信是從固網到移動網絡、從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一路轉型下來比較成功的一家,于是,在兩種新趨勢的判斷下,選擇推動德國電信在中國的轉型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整個ICT市場在歐美增長率只在3%左右,在云計算、智能網絡去年在歐洲的增長是18%左右,而在中國市場,由于剛起步和前景巨大,所以,增長速度將會更快”,他預測。
當下,全球電信行業的競爭格局悄然生變,歐洲運營商正在憑借良好的網絡運營能力、全球化的網絡進入更多新興市場;美國運營商攫取了大量數據業務回報,但在全球化短板和本土互聯網巨頭的強勢跨界壓力下,產業影響力正在下降;日韓運營商由于獨特的政策、強勢的地位以及較早介入移動互聯網服務,數據業務回報豐厚;中國運營商既無全球化的優勢,又處在數據業務的嘗試階段,亟待找到更好的轉型方式。
一位大型央企的內部人士告訴《英才》記者,過去子公司建立數據中心做項目,需要依次找IBM、惠普買服務器,現在也在和國際接軌,建立私有云來服務于整個集團IT,可以節省30%-50%的成本。
“德國電信的轉型,就是在向私有云上轉”,黃輝稱,在中國就是定位在企業級市場,過去,很多央企都是“談云色變”,如今,云計算的大潮流是已不可逆了。
按照德國電信中國區副總裁王忠的說法,在2004年,公司董事會做出來一個艱難的決策,投入最大的資金在云計算的研究上。
其實,隸屬于電信陣營的運營商相對微軟、IBM等巨頭的云戰略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夠采取更加開放的策略,用全球化網絡將微軟、IBM等巨頭的云計算技術串聯起來,而避開IT硬件或軟件巨頭的半封閉之嫌。
從過往數年的海外擴張路徑看,德國電信的策略是,一路追隨大眾汽車、富勒姆、殼牌等本土企業,對IT數據安全性和多樣性進行響應,當大眾汽車將業務全球化時,德國電信也借此讓云服務走向國際,完成全球化布局。
對于中國企業級市場普遍存在的數據安全顧慮,黃輝回應稱,其實這種擔心最開始在歐美企業中也同樣存在,這幾年的經驗證明技術模型已成熟。未來,德國電信所需要做的是,將商業模式引入中國并進行改良。
不過相對的,他坦言,由于中國絕大多數行業和企業都處于轉型期,所以,對于如何與中國客戶建立一個有發展潛力的業務模式必定是未來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