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次,“只借錢不降價”的宋衛平和他的綠城集團挺過了2008年最艱難的那幾個月,一直熬到了2009年的春天。
這一次,時值2011年的“金九銀十”,2008年的情景仿佛重現。可是這一次,春天還會來嗎?
在“海航30億收購綠城”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之際,盡管綠城董事長宋衛平第一時間出來辟謠:“無中生有。”但是,被收購、高利貸、低利潤率……近期有關綠城的一切傳聞,最終都直指綠城最隱秘的部分——資金鏈。
2010年底,宋衛平公開表示:500億元銷售收入是綠城2011年的及格線。但是,現實似乎沒有他預計的那么美好。今年上半年,綠城取得銷售回款20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而萬科同期銷售額為656億元,同比上升78.6%。事實上,綠城的項目布局多圍繞在大本營浙江,位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正是限購、限售、限貸政策的重災區。這無形之中暴露了其軟肋——畢竟,綠城尚未完成全國布局。
但是,宋衛平并不這么看。即便沒有提早在限購區域之外發力,即便萬科、恒大等房企紛紛降價出貨,宋衛平的態度仍然很堅決:“不降價。”在降價和負債之間,他選擇了后者。2008年,宋衛平曾炮轟率先降價的萬科不負責任。如今,他則說:綠城做的是中高端產品,降價的效果有限。
事實是,綠城在銷售項目的拿地時間基本為2009年。其時,央企和國企正輪番爭當天價“地王”,綠城也跟風在多個城市競得地王,土地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沒有料到,轉年4月“國十條”出臺。中報顯示,綠城負債率高達160.2%,是一線開發商中負債率最高的。
其實,除了降價,房企另有應對調控寒流之策:借債、壓縮開發規模,而綠城在“借債”方面動作尤為大膽,業內更稱宋衛平為:利用游資的高手。
2008年,宋衛平就曾大手筆借債,甚至一度威脅到公司生存。
aoN0rDEQc8s0r8GrfYLO/qsZyH2tQDegHqylGdNJlgs=2011年初,一則《宋員外又開始民間借貸》的帖子在杭州各大論壇出現。有媒體曝出,綠城甚至向員工進行階段性融資,內部集資的起點為10萬元,不設上限,預計年收益率12%。實際上,綠城當時的信托計劃已經涉及全國多個地區多個項目,募資規模達數十億元。7月,“平安信托和綠城中國聯袂打造產品……年收益25%以上”的廣告更使一切有關綠城的猜測坐實:許諾如此的高額回報,足以說明其在一個時期內多么缺錢。
在開發規模方面,宋衛平解釋道:“從去年開始,綠城調整了拿地的節奏和步伐,這減輕了我們的壓力。”然而,在土地儲備方面,綠城并沒有壓縮投入,一直“位居前列”。2011年初,綠城在寧波、沈陽等地拿下多幅地塊;6月,綠城與華彬集團合作,以24億拿下上海長風地王。更多的分析認為,綠城敢于在市場低迷期進行“反周期”操作,意味著宋衛平在賭土地估值上升。
也許,宋衛平2011年做的唯一正確的決策就是嘗試新的商業模式——代建。在宋衛平看來,綠城的產品設計、建造、銷售及物業管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資源。因此,綠城可以此為資本與其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