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掛有“國”子招牌的幾家鋼企組成“聯合艦隊”出海購礦。
9月2日,由中信、寶鋼、鞍鋼、首鋼和太鋼5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中國鈮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后者以19.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世界最大鈮公司——巴西礦冶公司(簡稱CBMM)15%的股權。
鈮,原子序數41,元素名來源于希臘神話中宙斯之子的名字。鈮,不可再生。1801年英國化學家哈切特從當時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一塊黑色礦石中發現了它。鈮在地殼中的含量僅為0.002%,主要以鈮酸鹽的形式存在。
極度的稀缺性和其在工業制造中的重要性,使“鈮”礦成為了各國爭奪的香餑餑。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既有歐美巨頭的鬼魅身影,也有新興經濟體的暗戰,各方利益相互糾葛,可以說誰先出招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組團出海
過去十年,鈮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去年達到約每噸2.3萬美元,這可樂壞了巴西礦冶的最大美國外資股東。此次中國幾大鋼企聯合起來進行參股,試圖增強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盧進勇教授告訴《英才》記者:“像這樣由中國企業組成聯合艦隊進行海外投資的還不多見,日韓企業往往采用這種方式。這樣的形式有利于形成合力,從戰略上保障我國的資源安全。同時幾大鋼企利益均沾,聯合起來收購可以保障鈮礦的供應。”
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中信金屬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收購由中信集團牽頭,并占CBMM5%的股權,寶鋼、鞍鋼、太鋼、首鋼各占C B M M2.5%的股權。
太原鋼鐵集團負責人介紹,本次太原鋼鐵牽手寶鋼、中信金屬公司成功收購巴西礦冶部分股權,最大的意義在于取得了國內鈮資源穩定供應。
據悉,被收購股份的巴西礦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鈮產品生產商,擁有50多年的成功運營歷史,是鈮應用和相關技術的開發先驅,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產全系列鈮產品的企業。公司鈮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85%,其資源儲備可以滿足世界需求400余年,在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
寶鋼集團一位管理人士說,未來5—10年中國不銹鋼需求每年的增速最高可能達到7%。據專家介紹,從2002—2009年,由于對高品質鋼材的需求不斷提高,全球鈮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近四年中國對鈮的進口量增長了近一倍,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隨著鈮的應用不斷深化及對高等級鋼材的需求,未來鈮需求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越全球粗鋼產量的增長速度。
中色(寧夏)東方集團董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曾撰文稱:“2005年中國就成為全球最大的鈮消費國,而我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鈮礦山。中國在稀缺資源上要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加強與國際能源合作,保障中國的資源安全。”
不過此次收購還是慢了一步,但收購價格上還算公道。就在不到半年前,日本和韓國的鋼鐵巨頭也對巴西礦冶發起了類似收購。今年4月,日本最主要的鋼鐵企業新日鐵(NSC)和JFE鋼鐵聯合韓國最大鋼鐵企業浦項鋼鐵(POSCO)組成聯合體,同樣以約19億美元收購了巴西礦冶15%的股權。
依賴進口
多位專家均看好含鈮鉭的高性能鋼鐵的發展前景。一位有色金屬分析師表示:“稀有金屬板塊在國家收儲規劃及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將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鉭鈮也將列入下一個整治的重要品種。”
鈮,盡管不被人熟知,但卻是不銹鋼等高級別鋼不可缺少的元素,主要用作鋼鐵合金的生產上,它能夠提高鋼的強度和韌性,從而改善最終產品的效能并使其更加環保。鈮礦在地球上含量極少,由于它的物理、化學性能獨特,被大量用于電子、航空、航天工業領域,國際上對鉭鈮資源的爭奪十分激烈。
“新材料產品將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但如果進行實業投資,進入門檻較高,可以說開發鉭鈮礦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資源密集型的行業。此外,鈮鉭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資源,大規模開采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一位資深礦產投資者對《英才》記者說。
極其重要但卻極其稀缺,據東方鉭業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鈮儲量占世界的3.3%,但鈮資源的品味普遍較低,相當時間內無經濟開采價值,因此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鈮礦山。“雖然中國的鉭鈮技術世界領先,但是我們國家沒有幾個鉭鈮礦,品質普遍較差,遠遠無法滿足我國的工業需求,而且國外鉭鈮礦的品位要高得多,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仍依賴進口。此外,如果要提煉鉭鈮,首先要有好的技術,另外投資也比較大。”南昌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礦物加工所副所長肖春蓮告訴《英才》記者。
江西宜春鉭鈮礦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鉭鈮采選企業,鉭鈮儲量居亞洲首位。“目前中國鉭鈮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較多問題,很多地方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影響了我們國家鉭鈮產業的健康發展。”宜春鉭鈮礦礦長毛美心認為,“中國鉭鈮產業必須走整合兼并之路,如能實現對中國鉭鈮產業的整合,將加快鉭鈮產業的發展,促進中國成為世界鉭鈮強國。”
較長的周期性也影響了鉭鈮產業的發展,相對于其他礦產,鈮鉭產業的利潤獲取需要更長的時間。金元證券有色金屬分析師孫凡表示,鉭鈮屬于稀貴金屬,但并非稀土元素,“鉭鈮礦從發現到勘探、最后投產至少需要5年時間。”
在國內,東方鉭業(000962.SZ)、江特電機(002176.SZ)是目前鉭、鈮類上市公司中的兩大龍頭。其中,東方鉭業是全球鉭鈮制品三強,在技術和生產規模上都擁有一定優勢。根據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83%;營業利潤1.60億元,同比增長666%。
宏源證券分析師閔丹表示,“目前,東方鉭業前期募投方面,鉭靶鈮及鈮基材料、一氧化鈮三個項目是對現有鈮鉭業務的進一步延伸,由于潛在市場前景看好,部分項目未來存在繼續擴大產能可能性。公司鉭礦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占比達65%以上,其余的則主要源自國內的南平礦和宜春礦。”
掌控上游?
提起礦石資源的海外收購,不免讓人想起令國人窩心的“鐵礦石談判”。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對全球鐵礦石資源的控制量超過70%,依仗著開采權大肆要價,中國在鐵礦石進口上長期受制于人。“由于價格的大幅上漲,僅進口鐵礦石這一項,2010年達6.18億噸,平均每噸鐵礦石上漲48.51美元,全年多付了外匯300.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980億元,要全部進入鋼鐵生產的成本,是2010年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實現利潤897億元的2.21倍。”剛剛卸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之職的羅冰生年初表示。
盧進勇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說道:“當今世界,誰控制了礦石開采權,誰就控制了市場,控制了未來。通過收購礦產開采方的股權,可以規避價格上漲波動帶來的不利后果,解決受制于人,讓人牽著鼻子走的窘迫局面。”
不過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一位長期關注資源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在鐵礦石、稀土等資源上依然沒有決定性的話語權,長期遭遇各方絞殺。這次幾家鋼鐵企業能聯合起來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這也與巴西國內寬松的政治環境有關。但是由于參股份額較少,能具有多大的定價主導權還有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