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總今天是真的高興。”一位中層干部在《英才》記者身邊感慨福田汽車(600166.SH)總經理王金玉的笑語。這是福田汽車15周年的答謝午宴,王向來少見于媒體,露面也不茍言笑,但2011年福田汽車的2020戰略(成為綜合性汽車企業集團)已經啟動,他心中的石頭準備落地了。
2020年時,福田汽車計劃每年銷售超過400萬輛汽車,其中乘用車占比超過38%,海外銷量占總銷量的30%。“這才是福田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型”,福田汽車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趙景光告訴《英才》記者,此前福田汽車是產業和產品升級,以做強商用車、突破乘用車為核心的2020戰略屬于戰略轉型。
這些目標似曾相識。
2007年福田首款乘用車蒙派克上市時,福田宣稱“乘用車是世界主流車企必須進入的業務領域,我們要么不做,要么大做。”同一年,福田多個產品線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前三名,這使福田出海顯得順理成章,而目標是:“十一五”末期,20%的福田汽車要賣到海外去。
結果,福田的乘用車業務發展并沒有預期的那么快,而出口業務也并沒有很大突破:福田汽車全年銷量近70萬,但僅出口了31894輛汽車。
一位福田內部人士否認了業內關于福田汽車的兩大戰略在過去這幾年是在練兵的評論,他說,“也可能有(練兵)這個因素……但我們自己沒說過這話。”
2011年與2007年又不相同。4月29日,福田在印度簽署了海外投資協議,此時國內車市規模的膨脹遭遇緊急剎車,合資品牌紛紛加大下探中低端市場的動作,顯然,乘用車市場留給后入者的空間在縮小。福田加緊了步伐,繼年初宣布將推出新乘用車型后,福田的多功能汽車廠也于6月21日投入使用……
逆勢出海
2008年底,國內4萬億救市資金呼之欲出,福田無暇他顧。事
實上,除了上文提及的造勢外,“十一五”時期福田汽車國際化的主要內容是“戰略研究”,趙景光解釋道:“全球化進軍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退出成本極高),所以我們要全面的研究和篩選。”
福田篩選的出海年份是2011年,因為“刺激政策幾乎全部退市、投資增速回落”。行業災難下,福田也難以幸免,公司半年報透露,2011年上半年,福田汽車銷售整車35.8萬輛,同比下降3.5%,營業利潤為7.87億元,在商用車行業整體下滑的形勢下,福田汽車的業績和銷量也都出現了下滑。
再不出海,福田汽車或許將丟掉“速度”這個標簽。2011年4月29日,福田汽車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簽訂了投資意向書,這意味著一座年產約10萬輛的商用車工廠。見到《英才》記者時,趙景光說“印度工廠的規劃投資規模,大概24億元”,福田的印度項目將直接進入到屬地招聘、屬地采購、屬地研發級別,盡量避免可能的本土政策風險。
這種“戰略性的深耕細作”不只是在印度,未來十年內,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4個國家也將復制一座這樣的工廠,福田計劃投資額為100億元左右。
大手筆進入金磚國家的原因很簡單,過去十余年內,中國商用車企在本土市場擊敗了所有外國公司,而“印度自己承認交通業落后中國15—20年,”趙景光說“適合中國的,就適合世界。”出海產品也將以中端產品為主,因為“性價比路線的中端車也是世界標準,也能領導同行制定標準。關鍵是福田要進入世界第一陣營。”
但某種程度上,福田需要重新積累海外經驗。在它的戰略研究階段,福田面臨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本地化產品,交貨期偏慢,銷售團隊沒有學習當地語言,自然也無從提供優良服務并經營渠道商關系。
運營一家包括工廠的海外分公司,福田的實地“練兵”不多。而且業內人士認為福田將在出海的首戰中遭遇考驗。盡管印度重卡市場將從2010年的26.2萬輛漲至2014年左右的50萬輛,但印度法規的不確定性大、本土意識強,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副秘書長楊愛國認為,一旦按照印度政府的要求采用印度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產品,福田的新配套體系很難維持其在國內的低成本。
不過,福田能成功在中國企業多次折戟的印度簽約建廠,或許就是一個好兆頭。
實質性舉動
如果說海外業務有待正式啟動,乘用車板塊已經有了實質性舉動。在福田那里,這是“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的夢想。”
福田汽車2011商務年會上傳出的消息是,福田今年將推出蒙派克、迷迪、風景等車型的8款新車。2011年6月,投資約30億元的福田北京多功能汽車廠正式投產,這家位于密云縣的工廠設計年產能為20萬輛。
“現在,福田已初步解決轉型乘用車需要的管理、研發、技術、市場等問題。”趙景光說。
只是“初步解決”,意味著福田的乘用車板塊目前還處于燒錢階段。2011年9月15日,福田汽車發布了A股增發的公告,準備將50億元融資中的26.53億元投入蒙派克、迷迪、歐馬可多功能車項目。福田汽車規劃的未來五大戰略產業中,也處處暗示出尋找資金的意味。
福田已經聯合了160多家企業成立了“汽車物聯網”產業聯盟,意欲重現當年掘金新能源汽車的路徑(見《福田汽車靠新能源汽車賺錢》)。類似的生產性服務業還只是福田支點之一,“你看三一,幾千臺泵車賺了幾十億利潤,”福田汽車人士的話可以作為公司預備發力重型機械產業的注解。除了準備賣泵車、汽車吊等高附加值產品籌集資金外,福田甚至作為大股東招聘投資項目經理,福田方面稱公司已開始運作PE項目。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來促進制造業整體提升并不難,我們過去積累下了幾百萬商用車客戶。”趙景光覺得“而利潤的增加必將有利于福田未來乘用車業務的發展。”
不過,“商轉乘”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資金問題。今年多功能汽車工廠的投產儀式上,福田汽車并未發布其一直努力發展的SUV、MPV或CUV,而是推出了一個皮卡品牌。至于原因,我們可以管窺A股增發中的資金流向,福田的26.53億元將用于乘用車技術改造項目上。
業內人士擔憂的是大股東北汽集團并不支持福田汽車獲取轎車資質。但趙景光向《英才》記者否認了這一說法。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未在公開場合就福田汽車乘用車業務發表過更多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