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美國銀行,“股神”巴菲特再次扮演了“救命稻草”的角色。8月25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向美國銀行投資約50億美元,對這家深陷困境的銀行投出了信任票。
由于投資者擔憂美國銀行可能需要籌集新資本等因素,8月以來美國銀行股票已累計下跌約30%。而在巴菲特投資的消息傳出后,8月25日,美國銀行開盤即大漲超過20%,并且帶動了美國股市全線高開。
在恐懼心理充斥全球市場的關鍵時點,巴菲特的這張“信任票”無疑有助于平息市場對美國銀行體系的擔憂。
這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巴菲特在金融危機期間拯救高盛。同樣是危急時刻,同樣是象征意義勝過資金本身的投資,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外界的種種不利預期。和上次同樣的還有,巴菲特絕不是為了“救命”而去做“公益”的。
美銀的代價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巴菲特一貫的投資策略,在此次出手美銀上,算是其“常規表現”。不過,惹人關注的是,股神這一次“反彈琵琶”究竟有沒有彈出什么新調呢?毫無疑問,巴菲特看好銀行股。
和巴菲特站同一隊列的,有費爾霍姆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伯克維茨。今年第二季度,他加倉了700萬股美國銀行,其在美國銀行的持股已增至1億股,他還同時買入了54.4萬股花旗集團股票,持股總數增至2600萬股。
當然,華爾街不少金融大鱷們對銀行股也有著與巴菲特截然相反的態度,索羅斯就在今年第二季度出售了290萬股花旗集團股票,持股總數降至6.5萬股,同時還減持340萬股富國銀行股票,持股總數降至7.77萬股;大鱷保爾森也在同期將所持美國銀行頭寸砍掉了近一半。
有國內美股資深研究員分析認為,巴菲特和索羅斯在投資銀行股上出現分歧,主要因兩者交易類型不同。美國各銀行均持有大量美國國債,巴菲特買入銀行股正暗示其看好美債市場。因為一旦美債價格大幅下跌,必然連累相關銀行股。至于索羅斯,由于其將對外關閉量子基金,清倉過程可能沒有過多代表性。
不管市場有著怎樣的分析和猜測,不容置疑的一點是,巴菲特現在手頭最不缺的就是現金,對于那些急需用錢的“被投資者”,即使巴菲特提出來的條件相當苛刻,但想想那些溺水的人就能明白,因為就算伸出來的是利刃,他們也會抓的。
為了達到美國新的銀行業要求,并應對問題按揭貸款帶來的官司和損失,美國銀行做了不少掙扎,其中包括拋售中國建行股份。
8月29日,美國銀行宣布出售其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一半的股份,由此籌資83億美元。通過此次出售,美國銀行將獲得33億美元的稅后收益。
除此以外,美國銀行還通過斷臂的方式自我救贖。據美國W C N C電視臺9月8日報道,作為美國銀行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其計劃關閉至多600家分支機構。該行在今年3月還曾表示,可能會關閉或整合至多10%的分支機構,其在全美擁有5900家分支機構。
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解其愿意與伯克希爾公司簽署如此毫不手軟的交易條款就相對容易了。其條款內容包括:以6%的年股息向伯克希爾公司出售50000萬股優先股;美國銀行可以在任何時候以5%的溢價回購這些股份;而且伯克希爾公司在今后10年里的任何時候都可以以每股僅7.14美元的價格購入7億股美國銀行認股權證。
這筆交易幾乎和巴菲特投資高盛的交易如出一轍。金融危機期間,巴菲特也通過購買優先股向高盛注資50億美元,高盛在今年花費55億美元將其贖回。投資的股息高達10%,而且伯克希爾公司也享有收購高盛50億美元的普通股認股權證的權利。
此番注資美銀,似乎巴菲特打的還是同樣的牌。
強心針效應
巴菲特投資美國銀行的消息,一定程度上安撫了華爾街緊張的神經,但這并不意味著,巴菲特的50億美元能有多大實際功效。
和當年注資高盛之后的“市場表情”一樣,美國銀行后來依然沒能逃脫股價繼續下跌的厄運。當年注資高盛之初,也為金融股和整個股市帶來了短暫的回升,但高盛股票還是隨著整個股市大幅下跌。
事實證明,單憑一次注資很難解決美國銀行面臨的多重難題。
截至當地時間8月23日,美國銀行今年以來累計跌幅已經超過55%。投資者們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前景暗淡、房屋銷售下滑、貸款違約率不斷增加等因素都是影響美國銀行包括美國整個銀行業表現的因素。
除此以外,來自監管部門的司法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的市場表現。比如,高盛CEO勞埃德·布萊克費恩表示,已經聘請了華盛頓頗有名氣的辯護律師Reid Weingarten來應對司法部門的調查。此消息令8月23日高盛股價下跌4.7%至106.51美元,創2009年3月以來最低點。
事實上,今年8月以來,這輪歐美主權債務危機觸發的全球市場暴跌之中,全球銀行股的表現都可謂“慘烈”。
有數據顯示,美國費城KBW銀行股指數已經累計下跌18%,而歐洲斯托克600銀行股指數更是大跌20%。相比之下,同期標普500指數以及歐洲斯托克600指數的跌幅為10%左右。
幾乎所有人都在擔心,市場如果再次遭遇突發性事件,將導致2008年的金融災難歷史重演,那么銀行的資金鏈隨時都有可能斷裂。
事實上,資金壓力已經在銀行的裁員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自今年7月開始,美國銀行、匯豐、巴克萊、高盛和紐約美隆銀行、瑞士信貸等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宣布將在近幾個月裁掉數千人。
市場的擔憂還在于美國的銀行系統很快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抵押貸款違約潮。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新增房貸中有近七成貸款是可調息抵押貸款,此類貸款申請初期(通常為五年)實行較低的固定利率,一定時間后其利率將參照特定市場標準變動。有媒體預計,可調息抵押貸款利率重置的最高潮將在2012年到來,并在此后一年內維持在高水平,這意味著抵押貸款違約潮即將出現。
種種擔憂疊加在一起,美銀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雖然巴菲特此舉有助于提高投資者對美銀股價的信心,但貸款服務和解、回購和解、抵押訴訟風險、宏觀環境不確定等多項關鍵風險猶存。雖然衡量這些風險的大小比較困難,但我們認為美銀今后幾個季度可吸收400億美元的損失,2012年第四季度仍具備6%的‘巴塞爾協議III’資本比率。”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當前正是投資美國銀行股的最佳時機。因為和2008、2009年市場遭遇流動性危機、資產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相比,美國大部分銀行現在的體系已經改善很多了。
不管市場怎么看,投資有風險是鐵律,巴菲特同樣難以避免。雖然美國銀行可能并無倒閉之虞,但利潤空間似乎并不大。巴菲特的這筆投資收益幾何,也許還需要邊走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