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最賺錢的公司是誰?答案一定是銀行股。但是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一直是銀行股存在于A股市場中一個奇怪的案例。
央行近期下發通知,計劃將商業銀行保證金存款納入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范圍。目前將納入上繳基數的保證金存款將包含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三部分。
其中,中、農、工、建、交及郵儲六大銀行9月5日起分批上繳,而其他銀行則自9月15日起分批上繳。上繳的過渡期為:對大銀行來說,9月5日—10月4日,只需要將保證金的20%按比例補交存準,然后10月5日—11月4日按60%基數補交,之后按100%的比例全部計收準備金。對小銀行來說,寬限期則長達6個月。繳存數額將達到9000億。
央行此舉大舉抽血,對于目前依然資金面脆弱的市場,銀行股首當其沖應聲大跌,更有評論指出,準備金新政的實行會造成公開市場的流動性枯竭,甚至再次出現今年6月資金面“痙攣”狀況。
對于市場的擔憂,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是央行調控手段更加多元化,并在其微博上表示“準備金新規為貨幣政策調控擴大了余地、拓展了空間,同時實施成本相對低,短期內會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較為依賴保證金存款的中小銀行形成沖擊,需要央行在實施過程中采取對沖性措施。”
實際上,從去年至今,央行已經12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4次提高存貸款利率,為了緩解當前的通脹形勢。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CPI同比上漲6.2%,漲幅比7月回落0.3個百分點,出現了3年來首次增幅下降的情況,但是貨幣政策并沒因此出現放松信號,并進一步擴大存款準備金上繳基數范圍。持有與巴曙松不同觀點的國泰君安總經濟師李迅雷認為央行此舉是變被動為主動對沖外匯占款的做法,以前靠發央票、加息的手段對沖,準備金新政凍結了9000億資金后,未來加息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收緊還是對沖?
盡管多方專家有不同解讀,但是9000億的存繳金額,導致銀行流動性進一步縮緊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導致市場對于銀行股偏于負面的主要因素。
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策略部經理馮志遠對此的解讀是:準備金新政主要是為了強化銀行表外的風險管理,將表內外全部納入風險監管體系內,并不代表進一步緊縮的信號:“事實上,準備金新政實施后,我們看到央行在貨幣市場依然是處于一種凈投放的格局,并連續8周凈投放達到3500億,大致等于降低準備金0.5%。所以并不能理解為貨幣政策的進一步緊縮。”
就在準備金新政發布的同一個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曾宣布,美國將維持聯邦基準利率在0—0.25%的歷史最低水平至少到2013年中期。這意味著美國超低利率政策將維持長達四年半時間。于是,市場預測美國新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QE3在不久的未來將如期而至。這也是被市場判斷準備金新政為對沖熱錢的有力依據。
“針對未來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央行為了提前對沖風險,因此出臺準備金新政。從新政來看,央行要求銀行分三次交齊,實際上每次相當于提半次準備金。而不是如每次直接提準金3000億—4000億的規模,這實際上反映出央行對實體經濟的呵護。其實,從今年7月之后,央行再加息再提準備金的幾率應該非常小了。新政只為對沖熱錢。”招商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羅毅表示。
準備金新政的出臺,央行更多的是以前瞻性的角度出發,羅毅進一步分析:“如果未來海外經濟持續疲軟,美國與歐洲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長時間的維持,那么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或將面臨大規模的資金流入,央行為了提早做好對沖過量流動性的準備,鞏固前期貨幣緊縮效果。從這個角度看,未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流動性狀況反而會好于預期。”
盈利能力降低?
全球銀行股都在漲,只有中國的銀行股跌,究其原因,依靠傳統利差收入為主要營收來源,盈利能力單一是市場詬病其的主要原因。
根據招商證券的報告分析,今年理財產品市場的火爆與承兌匯票規模的日益擴大,是由于不斷上繳的準備金存款利率低(現階段法定準備金利率1.62%,超額0.72%),于是銀行紛紛通過調整存款結構與類別,用理財產品與開設銀行承兌匯票等規避準備金上繳。
但隨著理財產品與承兌匯票規模的日益擴大,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回籠流動性的效果無疑大打折扣。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銀行承兌匯票累計發生額已達7.2萬億元。
此次擴大準備金繳存基數可以應對金融機構的創新規避,增強貨幣數量調控的有效性,以此減少為對沖外匯占款而上調準備金率的次數,但也因為上繳準備金無疑使銀行的盈利降低。
“從靜態角度看,有超額存款、準備金充足的銀行受繳款基數擴大影響很小,部分股份制銀行,由于資產配置策略的改變會使其收益受到一定影響。”
羅毅這樣計算,假設所有銀行將維持現有的保證金存款占比和超額準備金率不變,通過新政要求的減少同業資產或債券資產配置來繳存額外需上繳的法定準備金。從計算結果看,2011年上市銀行利潤受影響非常小,在2%以內。假設2012年各家銀行保證金存款較2011年中期增長10%,則2012年利潤所受影響也控制在5%。
“另外如果未來流動性有很多不合理的結構,不符合央行的判斷,銀行保證金第一次交完后有可能未來后兩次不用繳納,9000億只是預判,還有相對的彈性的選擇空間。”
銀行抄底時點
滬深兩市目前動態市盈率的排行榜上,排名后十位的銀行股赫然占據了大半席位。準備金新政實行后,已經到了“白菜價”的銀行股,更加不受追捧。
“準備金新政實行的結果我們看到是銀行表外資金向表內轉移,其實對整個銀行業的行業面影響不大,對大型銀行由于其資本充足率較高,影響比較小,但對一些中小銀行還是存在一定影響。”馮志遠表示。
羅毅認為,現階段反而是銀行股的一個很好買入機會:“現在市場比較悲觀是對于流動性的不樂觀,但新政其實是為了維護流動性,現在又是銀行股的低點,所以當準備金新政發揮作用時,市場逐漸認識到這點,那時銀行股會迎來上漲。”在羅毅看來,無論市場的流動性是否收縮,銀行股作為一個估值較低并且可長期投資的品種,未來都會迎來穩定上漲。
具體分析,從上市銀行最新披露中報信息看,全國大型銀行,工商銀行(601398.SH)、農業銀行(601288. S H)、中國銀行(601988. S H)、建設銀行(601939. S H)、交通銀行(601328. S H)保證金存款占比并不高,而且留有較多的超額準備金,即使保證金存款的21.5%要上繳央行,也不會對其流動性產生壓力。而股份制銀行中光大銀行(601818.SH)、深發展銀行(000001.SZ)、民生銀行(600016.SH)、興業銀行(601166.SH)由于保證金存款占比較高而超額準備金較少,預計準備金繳存范圍的擴大將對其資產配置策略產生一定影響。
“但鑒于準備金新政有6個月的寬限期,所以我們認為其所受影響也屬可控制范圍內。我們繼續建議關注民生銀行(600016. S H)、招商銀行(600036.S H)、深發展A (000001. S Z )、工商銀行(601398.S H)、農業銀行(601288. S H)、浦發銀行(600000.SH)、興業銀行(601166.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