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前的美國和全球經濟而言,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掛帥的選擇,是被當前的形勢所逼出來的。
美國商務部發布的第二季度經濟增長修正報告顯示,美國經濟第二季度僅增長1%,低于此前宣布的1.3%和市場的平均預期1.1%。而美國勞工部9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美國新增非農崗位就業數為0,創下2010年9月以來的最差表現。
鑒于這種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的低迷表現,再加上標普下調美國主權債務評級,以及歐洲國家主權債務進一步加深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要想讓全球經濟保持增長,關鍵是要看三個方面的舉措。
一是美國必須著力于促進增長與就業。為此美國總統奧巴馬在9月9日公布了高達4470億美元的新版就業刺激計劃。計劃包括延長稅收優惠政策、延長失業救濟金、避免教師和警察失業等舉措,其中多數資金將在2012年撥付。至于全球都關注QE3,盡管面臨著效果作用等方面的不確定性,但毫無疑問,美國必然會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
二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面臨再次深化。歐洲必須采取更有力的行動,讓人們相信它有能力、也必將解決自身的危機。這需要歐洲內部統一思想,能夠在控制財政負債上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效果,同時也需要各國攜手合作,與歐洲央行一起扶持歐洲金融體系,確保歐洲出現債務危機的各國政府在進行變革期間,能夠以可持續的利率水平借入資金。
三是,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必須進一步增強內需,讓這種內需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在金融危機時期,光中國就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30%以上。目前在新的形勢面前,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需要用內需為此做更大貢獻,同時也可以趁機改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
在這種大的邏輯面前,中國有必要為此調整政策,以順應全球增長掛帥的需要,確保中國經濟自身能夠平穩增長。為此,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將可能出現一些變化。
首先,歐美經濟體采取的量化寬松政策,必然會加大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一方面,美元走弱會推高大宗商品的價格,從而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另一方面,巨大的利率差會進一步加大熱錢涌入的力度。在目前中國通貨膨脹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這反而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會和歐美國家一樣放松,而只會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一樣,將防通脹放在第一要務。但考慮到利息差距太高的不利性,中國決策層可能會采取更多是數量型的貨幣調控政策。同時既為了自身利益考慮,也為了削減歐美對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人民幣升值會繼續走上升通道,甚至不排除有加速的可能性。
第二,中國考慮到自身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也為了實現自己外匯儲備的多元化,中國會進一步大量購買歐洲的國債,配合全球一起穩定歐洲的主權債務的信心。
第三,中國會進一步立足擴大內需市場。盡管中國最晚在明年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出口額國家。但隨著中國主要出口地歐美經濟增長乏力,出口的高增長時代必然過去。立足于擴大內需必然成為中國的經濟主要對策。為配合這個目標的實施,中國會進一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體系改革,藏富于民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可以預見的兩點是:加大平衡的力度,將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重點進一步推向中西部地區;加大科技投入,推進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系中國城市戰略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