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多年的教學經驗,怎樣讓生物教學不再枯燥單調呢?這就離不開生物實驗。生物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實驗。通過實驗探究生物的規律,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途徑,因此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傳統教學中的一個重大弊端是學生的知識幾乎全部是從書本文字信息中獲取的,學生學習中缺少實驗探究、討論等實踐活動,因而學生往往處于一種思維定式狀態,對問題的理解和解釋經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現成的知識概念和知識理論,這正是造成他們科學素養低下的重要原因。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元素,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實驗有助于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去領悟、去體會,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結論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從客觀實際中探求知識,讓學生在收集信息,處理、整合信息中獲得知識,實驗有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自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學探究的歷史。在生物發展史中,每個發現都經歷科學家周密的實驗、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嚴密的推理和驗證等過程。通過科學史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知道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初見端倪,這對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強調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傳統的、脫離現實生活實際和偏重于知識傳授的傾向,構建有助于學生投入社會生活、親歷實踐過程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形成對知識主動探究,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是順應時代對學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傳統的生物課堂教學都是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教學的,以傳授課本知識獲得間接經驗為主。即使是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在教師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進行的。知識的傳授很少有機會與學生的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相聯系。在生物課程中,貫穿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符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可給學生一些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加深對生命科學的理解和熱愛,更好地體現生物教學與社會發展的聯系。
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大大豐富學生的思維方法,形成一系列良好的思維品質。結合學生特點,去探索,去體驗,加強學習,轉變觀念,使生物教學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創造性的、啟發式的教;學是積極的、主動式的學;過程是心靈相通、情境交融、師生相長、平等和諧的交流式的過程;發展是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整體性發展。
生物課外實驗是中學生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因此生物課外實驗也就成為生物教材的重要內容,不能忽視實驗的重要性,因為實驗在生物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可以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所學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