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生通過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歸納、整理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的創造力。其主體是學生,而研究的客體是課本上或我們周圍活生生的地理事例。研究性學習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必須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和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中國地理”為例,對照新課標,我們不難理解教學模式多樣化的必要性。新課標中,每一部分的學習內容有“運用地圖,說出……”“運用資料說出……”“舉例說出……”三大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提出問題→運用地圖→提取信息→找出答案(問題教學);
閱讀資料→提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開放性教學);
舉例→探究成因→歸納總結→形成規律(探究性教學);
提出假設→運用地圖→結合地理現象→提出新觀點(創造性思維教學)。
從以上可以看出,運用這四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研究式的環境下學習,徹底改變以往“留心聽講”的讀書方式。
1.實行問題教學
老師提出有吸引力的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進入思考狀態。問題要有技巧性、科學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學生引入枯燥無味的地圖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經緯網”一節中,可先問學生看電影時是怎樣找座位的,引入經緯和經緯網定位的概念。
2.實行開放性教學
這種方法適用于區域或國家地理教學。如在“北京”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地理位置、人口、資源、交通、氣候、歷史等方面搜集相關資料,即論據,把學生分為正反兩方辯論:我國首都是否要遷到正在大開發的西部?在辯論中,不求結果,只對學生整個研究的過程給予充分的肯定。
3.實行探究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適合于地理規律、地理成因等的學習。在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提出探究活動要求:請你根據地圖選取幾個代表性的地區進行比較,說明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探究”就是試探和研究,沒有試探就沒有研究,試探就是舉例、實驗的過程,研究就是歸納總結、形成規律的過程。
4.實行創造性思考教學
教師可以從鼓勵質疑、激發興趣、創繪地圖、發散思維等方面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在課外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要求我們經常走出課堂進行觀察、調查、實驗等。教師可以確立課題—搜集資料—研究分析—得出結論—展示成果—點評升華的模式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1.確立課題
教師在指導學生確定課題時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課題要有鄉土性;(2)課題要立足于課本;(3)課題的難度要適宜;(4)課題最好有實用性。
2.搜集資料
這是研究性學習中最重要的步驟,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真正體現。第一手資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這對初中生來說是不切實際的。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派發問卷、采訪、實地考察、觀察、上網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資料,然后進行整理。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予指導。
3.研究分析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演繹、歸納、統計等方式對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研究的目的。
4.得出結論
通過以上的一系列步驟,學生或深或淺地總結出研究的緒論,即成果。教師應給予參考意見,讓學生的結論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
5.展示成果
學生經過活動后,把課題寫成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在班級里展示,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分享。在討論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進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6.點評升華
教師則應注意對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點評,首先對學生的研究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成就感,然后再對他們的成果給予點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所需的觀察力、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
研究性地理學習確實具有豐富而獨有的教育價值,為學生學習創造了一種十分寬松的氛圍,使得學生的學習具有發散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培養和訓練。
(作者單位 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鎮學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