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們知道,好的課堂提問往往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善問”是一種藝術。
一、積極探索提問技巧,改進教學方法
在我們的常態課堂中,提問的典型表現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一切由教師決定著學生回答的“對”或“錯”,其目的在于教師評價學生,而不是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的提問也只是簡單的回憶與描述信息,未提供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而且教師的問題是指向全班學生的,但是學生的回答僅僅是指向教師的,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交流。這種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反應,由教師掌控的課堂,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拓展,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今天,我們提倡這樣的提問方式:學生陳述—師生質疑—學生解釋。如,教師在巡視學生的解題過程中,發現了幾種不同的解答,于是讓幾個學生將自己的解答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討論自己同意哪一種,為什么?
這樣在一種開14790e0819cbdd21f84ad6e5893ccdeaa03922e8c02be371e849bbb2d031725f放的課堂問題情境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享彼此的想法,并期望學生解釋與論證自己的思維過程,接受來自同伴與教師的質疑,學生不再僅僅是匯報自己的答案。教學中,所有學生的想法,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可以通過討論得以修正與改進。這是一種面向全體的討論。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斷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進行交流展示,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真正的課堂對話。
二、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有效提問
在課堂里,教師要通過高層次的問題,不斷質疑學生,鼓勵學生解釋與論證,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提供機會,推動師生、生生之間的數學推理、對話。教師的提問不再是為了檢驗學生的知識,而是為了引導學生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共享的數學思想。
1.教師要建立一個安全、開放的表達想法的問題情境
課堂中教師不是通過評價學生的回答,而是通過鼓勵學生解釋自己的思維過程探討學生的不同想法,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使學生內部的思維過程成為課堂共享的知識。教師通過“有沒有不同意見”“這種看法的依據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傾聽他人的想法,并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通過班級同學之間的互動協商評價學生的回答,進而判斷哪一種答案更合理,而不是通過教師來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在這樣的課堂問題情境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質疑與交流,成為構建知識的重要來源。學生不會因為缺乏勇氣而不愿意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因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教師的肯定,就不再傾聽其他同學的方法。學生之間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建立了智慧的共享。
2.運用學生的想法并將其作為課堂動態生成的資源
知識建構的觀點強調,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人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與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與復雜性,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爭論乃至錯誤的想法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這對于教師及班級的其他學生都有很好的啟發作用。教師只有善于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教學才能充滿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詩云:“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先生把“設問”的藝術給予了總結,賦予了生動有趣的概括,同時也給新時期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要求:課堂教學中的“問”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青口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