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而非智力因素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利用和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地利用好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定向作用、鞏固作用和彌補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師生討論—效果評價—歸納匯總”的教學模式,從感情上接近學生,引發興趣、增強信心,讓學生主動地構建新知識結構,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喜悅與收獲。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
目前,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雖然有特別強調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對個體學習的重要作用和影響的傾向,認為要使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僅僅遵循一定的心理過程是不行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條件,而非智力因素是學習過程的心理條件,它在學習過程中主要具有動力、定向、鞏固、彌補等功能,非智力因素直接關系著學習活動的效率、價值、成敗,但這些都只是理論上的共識。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還處于探索狀態,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主要在課堂教學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體現
非智力因素充分地體現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包括了其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信息技術課的操作實踐特點吸引了絕大部分同學,表現出很大的興趣,都愿意動手,但其興趣包括了計算機中強大游戲功能的吸引力。信息技術課雖然跟其他課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在鞏固操作和理論學習上跟其他課程是一樣的,需要良好的學習動機、情感和意志力,不然信息技術學習只能停留在面上。
二、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1.動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積極的心理機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需要、態度、目標、抱負)能促進學生的智力健康發展,學習積極性高、態度正確、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強,有助于他們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充分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不斷地上升和提高,促使其智能的發展和發揮。
2.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定向作用,它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統一起來,集中于學習活動中,用于記憶、想象和思維所觀察的事物和所學習的內容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任務設計將直接決定著學生上課精力的集中、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所以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要做到真實性、整體性、開發性、可操作性和適應性等特點。
3.鞏固作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堅韌性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使他們經常保持勤奮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4.彌補作用
智力發展不好的學生,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完全可以彌補其智力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多舉例子,如大發明家愛迪生,從小被人認為笨蛋、沒出息的人,然而偏偏他為人類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三、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培養
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
中學生主觀性強、個性突出,在教學過程需要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并要老師傾訴心聲,有了師生間彼此的信任,也就為今后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熟悉學生
由于信息技術課程大多學校每周都只開設1~2課時,老師所教班級相對較多,對學生的熟悉程度遠遠不夠,更談不上彼此之間的親近,所以我們就多花點時間去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努力地發掘共同語言,師生之間便會多一份親切、少一份陌生。
3.關心學生
在每個學生心中都需要老師無微不至的關心,但老師是否真正做到了呢?如您是否關注過一節課后仍不會用鼠標雙擊的學生呢?這些學生往往感情上的壓抑和創傷更深,常常表現為失去自信心、甚至悲觀自暴自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出問題,幫助他們入信息技術的大門,在信息技術中找到樂趣。
4.寬容學生
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誤,更何況未成年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保持不翻舊賬、不存偏見、保持一視同仁的態度。
參考文獻:
[1]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張豐.問題與建議.中小學教育科研方法新談.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3]魯正火,孫名符.信息技術教學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學信息技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