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量呈幾何級數遞增的新世紀,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建構主義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又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切實的依據和途徑,建構主義是深化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學習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以學生發展為本,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2.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向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二、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1.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2.主動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學習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
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 以認真的思考。
三、建構主義學習觀點下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步驟
1.教學目標分析。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
2.情境創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
3.自主學習設計。根據所選擇的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做不同的設計。
如果是支架式教學,則圍繞上述主題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應遵循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且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并不相同),以便通過概念框架把學生的智力發展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就像沿著腳手架那樣一步步向上攀升。
如果是隨機進入教學,則進一步創設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上述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去學習。
不管是用何種教學方法,在“自主學習設計”中均應充分考慮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個要素: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知識外化和實現自我反饋。
在學《數列》一章時我給學生總結了判定數列為等差數列的常用方法:(1)定義法;(2)等差中項法;(3)通項公式法(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關于n的一次函數形式);(4)前n項和公式法(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為關于n的二次函數形式且無常數項)。方法是很清楚,而且當時還舉例說明,可有些學生在做題時就是用不上(如高三第一次月考第1題)。這說明知識一味地灌輸是不利于消化的。看來我一開始的“代勞”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只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發現教學的弊端我即時改正自己的教學方法,把自己從繁忙的總結講解中解脫出來,而把總結的任務教給學生,指導他們哪里該總結,哪里該深入,哪里與前邊學過的知識聯系,哪個題與前邊做過的題類似等等。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逐漸學到一些知識,當然記憶深刻而且樂趣無窮。
值得思考的問題:主動權還給學生后如何指導他(她)們很好地運用,充分發揮他(她)們的聰明才智,我仍在思考與探索好的辦法。
(作者單位 河北省正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