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是對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則給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平淡的課堂靈動起來。惟其靈動,才越發顯得煥發生命的活力。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例,只有將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才能相得益彰,凸顯異彩紛呈的課堂魅力。
一、預設不充分,難以生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就是為了課堂的有效生成嗎?“生成”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預設”的質量。
我們經常看到名師的課堂異彩紛呈,除了他們駕馭課堂的嫻熟技巧外,充分的課前預設也是直接的因素。他們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辟蹊徑。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之前,應深入地與文本對話。這種對話越深入,教師的駕馭全局性就越有把握。如領悟文本的基本意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點、難點和語言特點。哪些地方畫龍點睛,蘊含豐富,可細細體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馳騁想象;哪些地方詞句精練,值得咀嚼推敲等。有了這一番預設,教師在課堂上就“游刃有余”,就能讓學生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達到預設與生成共呈異彩。
閱讀教學其根本是教師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作為一個經常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老師來說,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個性,對他們的興趣或需求應該是比較了解的。他們對文本的體驗雖然存在差異,但仍有共同的視界和基本的共識。預設學生更多的是想想他們在閱讀時的障礙點、憤悱點、動情點。
二、把握生成,生成精彩
課堂教學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正是有了這種不確定,課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師生才有了智慧和創造。因此,教師在把握好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文本,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要發揮教學機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
1.于空白處生成
教師可在知識銜接處,或講授高潮時,或提出問題之初,或結論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咀嚼,或反復品味,或變式練習,或廣泛演繹,或判斷得出答案,或提出新的問題。通過創設的空白,引領學生進入一種思考探索的狀態。
2.于矛盾處生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獨特化的。在學生的閱讀理解具有矛盾時,同樣可以把握生成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
如我聽《秋天的雨》一課時,有個學生理解“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時說:“我覺得郵票和楓葉不像呀?為什么這樣寫呢?”教師及時贊揚了那個學生,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楓葉和郵票從形狀上看確實不像,那它們有什么地方相似呢?帶著這個問題再去好好地讀讀這句話,談談你的理解。學生終于領悟到在這里比的不是形狀,而是看見楓葉慢慢飄落,感覺到天氣的涼爽,知道了秋天的到來與郵票送來遠方的消息,這兩種相似的感覺上來比喻的。學生最終體會出作者這樣比喻的精妙之處。
(作者單位 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南杜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