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過:“最難的是開始,就是第一句話,如同音樂上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平常得好好去找尋它。”講課也如同彈奏樂曲,一堂成功的生物課與恰當的導入是分不開的。成功的導入,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師生間開展良性互動。課堂導入,可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
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可以根據內容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體驗教材內涵。比如,在講解《動物資源的保護》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中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同時在屏幕上展示出有關畫面,再配以解說:《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女大學生為拯救一只丹頂鶴而獻出年輕生命的感人事跡,歌頌主人公高尚的情操和堅強的信念。處在這樣的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環保離他們不再遙遠,更易促使他們珍愛生命、熱愛大自然,善待地球、善待我們家園中的每一個成員。
二、利用直觀演示的方法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抽象向形象過渡的橋梁。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利用巧設懸念的方法導入新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積極思維的起點”。在教學中精心構思、巧布懸念,可以在巧妙提出學習任務的同時創造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促使學生進入深思、窮究的狀態。例如,導入“光合作用”一節時,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實驗裝置圖,然后介紹該實驗,著重說明實驗前后整個裝置的重量變化,最后提問:柳樹增加的重量大大超過土壤減少的重量,這說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樹增重嗎?水等物質又是通過什么過程使柳樹增重呢?或者課前準備好帶五角星等圖案的幾張葉片,上課時先出示葉片,然后介紹實驗方法,最后提問:葉片上為什么會留下這些圖案呢?從而進入課題。
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主導性是否發揮得好首先取決于對教學內容的導入。恰如其分的導入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從內容或形式方面為教學過程的展開作提示,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根據教師的提示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總之,要使課堂教學真正高效,首先要有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對學生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臺好戲,師生共同配合,看與練配合,問與講相連,講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問題,而不只是教師賣弄自己知道的知識。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處理作業和學生能力培養共同進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課堂。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樊各莊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