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歷史的主體,人是有生命的,所以歷史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所教的歷史就應該是有思想情感的、生動的、自然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真切躍動的生命。我立足于當前教學現狀,深刻體會新課改的核心和內涵,初步將歷史課堂的教學環節設計為:
第一步:引情激趣,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在新授課開始前老師精心設計好恰當的導課,引領學生進入到一個讓他們感到新奇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用無意注意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中。比如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開國大典》影視資料,讓學生感受當時的場景、氛圍,體驗舉國上下熱烈歡慶新中國誕生的喜悅豪邁情感,正當學生沉浸于其中時,我話題一轉,提出問題:在開國大典上,我們聽到了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征,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呢?學生推測或者通過預習發表觀點后,從而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第一個子目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第二步:展示課標,明確重點
第三步:自主預習,發現問題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糅合在一起進行,充分體現“自主”。老師用多媒體展示課標,讓學生明確重點后,學生通過自己或者小組間的預習初步了解本課知識,并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老師在此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誘導作用。古人云:“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方能百煉成鋼。”
第四步:小組討論,發現規律
學生自主預習并發現問題后,老師安排學生代表將問題搜集整理,將大家共同的疑難問題匯總,以備小組進一步研究討論。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組織小組討論?如何充分調動小組成員的主動參與?其具體實施和操作有什么技巧?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完善小組合作,形成優勢集體;其次,擺正教師在小組討論中的作用;再次,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民主氛圍。
第五步:師生互動,解決疑難
在學習內容難度不大,重點不算太多時,此步可以融入第四個環節中,在這兩步中要充分體現“互動”二字。
第六步:整理反思,感悟提升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出智慧,因為歷史不僅僅屬于過去,它更屬于今天和明天,尋求歷史事件的現實反映和時代意義,讓學生通古知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此環節在歷史課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整理提升的方式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習題,也可以進一步整理補充課堂筆記,還可以鼓勵學生間進行交流。
此種教學模式為教師的導、學生的學提供了較大的創新與實踐的空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操作平臺。整個教學過程貫穿“趣”,突出“動”,體現“活”,落實于“升”,營造了尊重、平等、信任、想學、樂學、愿學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上教學的各個環節可以融合、分解,不一定每節課全都用上,也可能全都用上還不夠,教學模式的探究是個過程,需要今后繼續進行探索。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