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農村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發現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授予學生受益終生的語文素養,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只能讓學生生厭。
一、語文教學效益差
教師上課生怕學生聽不明白,大部分時間在講,學生幾乎沒有讀的時間,整節課下來老師講得累,學生聽得累。而且一篇課文放在學生面前,老師不做個別提示引導,學生不會讀,甚至讀錯;一篇作文,教師不做審題指導,學生就不敢動筆寫。另外,很多語文老師上語文課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比如,很多語文課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個模式概括:“通過……表現了(歌頌了、揭露了等等)……”即使偶有變化,也是在穩中求一點變化,沒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授予學生受益終生的語文素養,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只能讓學生生厭。
二、作文教學成效差
學校實行語文“習、讀、說、寫”“211”模式教學法,通過課堂教學實驗,學生感到語文課變化很大,我自身也覺得語文課效果明顯提高了許多,我是這樣去做的:
1.改變過去以教為中心,先教后學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唱獨角戲,而是試著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以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比如,教學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二單元“口語交際”《找春天》。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認識、熱愛大自然,學生在室內完成一節復習課后,我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學校附近“尋找春天”。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非常認真仔細,我借此機會有意識地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并讓他們在觀察中由各組說出“找到的春天”。然后進行擴展:畫一幅關于春天的畫。這時,課堂學習氣氛高漲了:老師,我畫的內容是在清清的小河邊,柳樹發芽了,小草也綠了;我畫的是桃花開了,小鳥在藍藍的天空中飛來飛去;我畫我們的校園,同學們背著書包進學校,花壇里的花都開了……這堂口語交際課,使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
2.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提倡學生在讀中學、在玩中學、在游戲中學、在合作中學,讓身體更多的器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全面發展。
《識字四》教學時,老師指著黑板上美麗的貼圖(圖上有茂密的樹林,鮮艷的花叢,碧綠的田野,幾個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鏡在地上蹲著,有的拿著蝴蝶網兜在田野里跑著……)對大家說:“讓我們也跟這些小朋友一起到樹林里轉一轉,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老師指著貼圖(蝴蝶躲在花叢里,螳螂站立在樹葉上,螞蟻暗藏在落葉上……)對大家說:“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瞪大了眼睛,仔細看著。一會兒,有的學生像發現了新大陸,激動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麗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樹葉上躲著一只螳螂。”“蟋蟀在落葉上做游戲?!薄耙恢恢嗽跇渖铣琛!崩蠋燀槃葑プ∑鯔C,表揚學生:“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這么多昆蟲,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隨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詞語貼到了相應的昆蟲圖旁,圖文對照,讓學生練讀詞語。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學習,還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ㄗ髡邌挝?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市三四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