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訓練在教學實際中應注意結合平常的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是非常好的途徑,是練習寫作的一條捷徑。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在寫作上得到運用,讓學生盡量把教材上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應有重點地根據課文的特點進行模仿訓練,或模仿文章的語言句式和風格,或模仿人物描寫、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等片段,或從全篇著眼,模仿文章的框架結構和寫作方法。
一、語言模仿讓學生的語言精致起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優秀作文,它們在語言上比較新穎、生動,富有個性和特點。作文語言的提高,根本在學生的平時積累和運用。通過平時訓練句子的仿寫,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一部分同學克服語言呆板、不夠生動的毛病。這樣作文的語言難求通篇大妙,但是時有風騷還是可望亦可及的。語言貧乏的作文通常句子表述的形式很單一,不善于變換句式,應找一些范文,使學生適當運用否定句、感嘆句、祈使句、假設句等各種有關聯詞的復合句做這樣的訓練,教師要有一定的敏感性,所學課文,所遇文章的句子有一定的可模仿性,都可拿來模仿。如可出:“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可讓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來模仿造句。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的語言會有大的進步,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語言會逐漸精致起來,而且風格會呈現多樣性,效果很好。
二、片段模仿提升學生的寫作功力
片段練習很重要,片段練習訓練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注意和教材結合起來,讓學生盡量把教材上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即學以致用。所以應有重點地根據課文的特點進行模仿訓練。其中,對人物描寫、環境描寫應是有效的模仿。《云南的歌會》中對在山野對歌中年輕婦女的描寫用了工筆描摹的方法,而《邊城》中對翠翠的描寫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寫意方法突出了翠翠的神韻。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通過比較法讓學生去感受,有效果,但如果讓學生試著模仿用這兩種方法去寫一個自己最想寫的人,這不但會加深他們對兩種方法的深入了解,更能促使其領悟并運用這兩種描寫方法。下面舉學生習作《邁克爾·喬丹》一例:
“如燈泡一樣锃亮的光頭,卻從不會像別的球員一樣頭腦發熱,不會因為對手故意犯規或做小動作而燒壞了燈絲,他堅信,球場上的事要用籃球解決。兩道劍眉朝上倒豎,下面則是一雙炯炯有神、會說話的眼睛,清澈的黑鉆似的眼球,射出一股逼人的豪氣,他讓隊友信任,讓對手害怕。刀刻似的鼻子,挺拔堅韌。倔強的嘴永遠不會認輸,厚厚的嘴唇給人樸實無華的感覺。”
此文中對喬丹的肖像描寫非常成功,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和精神氣質,尤其是夸張手法的運用。老師堅持引導模仿,學生就會真正領悟多種描寫人物的方法技巧,行文富有變化,很少會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對人物描寫的多角度描寫,人物的正側面描寫,景物描寫等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見效快且明顯。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系統安排一些典型段落來模仿,比如可以讓學生模仿寫得好的段的層次、段的語言、段的文體特點、段的首句,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全篇模仿使學生學會真正寫作
經過長時間反復的句式、片段局部重點的模仿,此時學生應該對模仿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積淀,因此再進行綜合性的模仿訓練,就能夠輕而易舉地達到訓練的目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作文就造屋,必須備料,其次是要知道間架結構。間架結構從何而來,須從模仿別人的作品入手。模仿謀篇布局,也是以課文為范本,或仿順序結構,或仿托物言志、擬人、先抑后揚等表現手法。例如,學習了《核舟記》,要求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說明文以介紹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藝品,重點掌握說明的順序。學生因模仿本文交上來的習作基本上都很有條理且主次分明。同樣,《故宮博物院》這樣按照空間順序和有立足點的相對較復雜的說明文也可模仿。課文《老王》通過幾件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講述小人物的卑微和可敬,學過這篇文章后,再布置一篇記敘文讓學生關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提醒學生對生活和人事的關注和思考,很多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再模仿課文的構思,刻畫了不少身邊的小人物,有農民工,有清潔員,還有看門人,其中不乏佳作。
在實踐中,作文模仿訓練要堅持不懈,老師應對此敏感,只要是適于仿寫的,就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反復訓練,熟能生巧,“情動而辭發,綴文而成篇”,就能寫出有體會有個性的好文章。當然,應該強調的是,模仿決不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生搬硬套。學生要經過自己對范文的消化吸收,老師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學習運用范文中有用的東西創造性地再寫作。如果他的思維達到新的高度,創新意識也就悄然而生了。所以,“模仿”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掌握了各種文體的寫法,逐漸有所創新,寫出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好文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旭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