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已有知識經驗,結合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家庭背景及學生思維狀況對教材進行二度加工,讓教材變得“活”起來,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思維“動”起來,讓數學課堂變得趣味盎然。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知識是伴隨情境出現的,怎樣合理地呈現情境,教材編寫專家們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的。我們首先應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特別是注意挖掘情境中蘊藏的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地使用教材,更好地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
【案例】
“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教學片段(三年級下冊)。
1.媒體演示動畫情境:從一輛卡車上搬下10箱牛奶,每箱12瓶。10箱牛奶分兩堆堆放,每堆5箱;其中9箱已放好,還有1箱正在放。同時提出一個問題:三年級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夠不夠?
2.學生思考“夠不夠”,計算10箱牛奶有多少瓶?
3.學生自主探索12×10的計算方法。
生1:我根據圖中已擺好的9箱和1箱牛奶,先算9箱的牛奶瓶數12×9=108,再加上1箱的12瓶,合計120瓶。
生2:我是先求出5箱的瓶數再乘2。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進一步從數的組成角度和乘法意義的角度提示思考更簡潔的算法。
生3:12瓶里有一個10瓶和一個2瓶,10箱就是10個10瓶是100瓶,10個2瓶是20瓶,所以是120瓶。
生4:1個12是12,10個12就是120。
……
【評析】
教材情境圖在學生新舊知識間架起了橋梁,有效地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及時進行提升,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新算法比原來的方法更簡潔,從而增強學生探索解題方法的信心。
二、因材施教,科學改編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教師如果能把教材上抽象的、靜態的數學知識,根據需要改變成動態的、有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的情境中發現、探索、體驗挫折與成功,親歷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這將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案例】
“求平均數”教學片段(三年級下冊)。
1.實踐活動,統計套圈。全班舉行男女生套圈對抗賽,四個組在教室的前后,每人套15個圈,由組長負責統計男女生套中的個數,填寫本組同學的套圈成績。
師:根據這些數據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生1:我的套圈成績在小組里是好還是差?
生2:男、女生平均每人各套中幾個圈?
生3: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
生4:我們全班同學套中的平均成績是幾個?
……
2.探究發現,解決問題。要想知道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就要找一個相對的標準,也就是要找一個公正的判斷方法,即算出男(女)生每人套中幾個圈?各小組討論后有以下幾種方案:
方案一,把本組男生套中的個數加起來的總和除以小組男生人數;
方案二,采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算出小組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
三、高屋建瓴,左右逢源
教材是由一個個知識點組成的,其呈現方式是按照一定的知識序列逐一呈現的,但其蘊涵著極強的結構性。如果我們在使用教材時仍然按照教材中的知識序列對知識點一個個孤立地進行教學,那么零星的知識就無法納入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帶來的后果是,學生如同盲人摸象般,只看到局部而不能了解其整體,理解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數學知識間的整體聯系,既要符合數學學科本身的邏輯性,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遷移,有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
【案例】
“認識1元以上的人民幣”教學片段(一年級下冊)。
1.課前教師調查了一年級學生認識大額人民幣的情況,發現有少數學生還不是很清楚,甚至不認識,因此在學習1元以上的人民幣時,教師多次利用學生間的交流,讓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實現“互補”。
2.教師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家長是怎樣為自己付85元飯錢的,然后再自己嘗試付錢。
生1:我付一張100元。
師:他的付法對嗎?誰來說說理由。還有沒有和他差不多的付法?
生2:我付兩張50元。
生3:我付五張20元。
生4:我付九張10元。
生5:我覺得以上幾種付法都要找錢,我能付得正好,我付四張20元和一張5元。
師:請大家算一算他付得對嗎?
生6:我付八張10元和一張5元。
師:有誰知道他的付法和上面的付法有哪里不一樣了?還有不同的付法嗎?
生7:我付一張50元、一張20元、一張10元和五張1元。
師:那么你們覺得剛才這么多種付法中哪種最簡便呢?
……
總之,教師使用和處理教材是一項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基于教材、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束縛,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從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活用教材,創生教材,主動地、合理地、有效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