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提問,教師和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教和學的信息,檢查教和學的效果,發現教和學的成功與否,從而調整教和學的方法,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呈現順序;通過提問,設置懸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學習興趣;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樂群態度和合群性格;通過提問,能吸引學生的課堂反應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充分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提問這一教學環節,提高課堂利用率,提高教學質量,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技巧和藝術。
一、歷史課課堂提問的誤區
每位教師都能提問,但善問的又有多少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知識水平列舉一些歷史課中的課堂提問誤區:(1)課堂提問的密度過高、過頻繁。(2)檔次低,記憶性、封閉式提問過多。(3)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考慮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4)教師提問包辦,學生失去提問的權利。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提問效率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與新的理論知識體系發生激烈碰撞,使學生在問題中解決問題、矛盾中處理矛盾,檢驗自己過去的行為或他人的做法是否得當,應如何做出新的調整,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具體的做法有:(1)提問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2)少提封閉型、回憶性問題,多提開放型、思考性問題。(3)理論聯系實際的提問。(4)啟發式提問。(5)留給學生提問的余地,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提問。(6)“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立場”提問,并和學生一起思考。
三、靈活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有能力也有權利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不是學生的義務,教師也應有積極思考回答各種問題的機智、協調課堂氣氛的藝術。在這一點上,我們應向教育大家孔子學習:對學生因利勢導,誘導學生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更高深的問題,層層深入,使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自己一一作答,并不厭煩;有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馬上直接做答,而是提出相關的某些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發表意見,然后再對學生的意見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最后才提出自己的正確看法;即使同一問題,征對不同學生作出與其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相適應的回答。
總之,歷史教師只有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水平,提高思想道德認知水平,豐富道德情感,使其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沙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