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本位是對語言的玩味與感悟,以及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而摸索語言規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呢?筆者在探索積累后發現,語言品味還是有法可循的。
一、比較品味法
我在上《秋天》這一首詩時,要求學生品讀最喜歡的詩句。一位學生說最喜歡“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我適時地提出疑問:“能否將‘飄’字改成‘傳’字呢?”學生紛紛以這句中的“幽”字為依據,認為“飄”字更能與“幽”字相吻合。我順勢追問:“‘伐木聲’畢竟只能聽到而不能看到,你覺得用‘飄’合理嗎?”這時學生心領神會:這正是詩的語言——把聽覺視覺化,產生一種隱隱約約、輕盈飄逸的意境,表現了聲音的悠遠、山谷的幽深,使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構成了一幅清冷潤澤的秋聲圖。學生通過比較品賞,不僅理解了詩歌的意思,而且領悟了詩歌語言的韻味。
二、情境體悟法
在《珍珠鳥》教學過程中,由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相關段落,教師扮演作者,學生扮演小鳥,文中出現的表示“我”“珍珠鳥”這兩個角色的相關詞語,在教師朗讀時一律換成“我”“你”,學生朗讀時一律換成“你”“我“。
原文: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一點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
……
角色朗讀:
師:漸漸你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
生:我先是離你較遠,見你不去傷害我,便一點一點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你的反應。你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我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你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
……WLyONtdsmk1eOCXe476/sduCPf47hXdMIv5ESl7cDY0=
一下子,學生被帶入老師所創設的寬容和愛的美好情境中。教師的這一創造性設計,激活了文本內容,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體悟的情境,讓學生和作者、小珍珠鳥進行了心貼心的溝通和交流,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三、生活體驗法
我校教師上《橋之美》,講到第4段中的“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時,學生難以理解。于是教師就問:“你們有過潛水的經歷嗎?讓我們閉上眼睛做—次深呼吸,體驗一下當時的感受,好嗎?”一做完,好多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爽!”這時教師接過話茬道:“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表現了作者與周圍環境已融為一體。”說完,學生豁然開朗。這樣的語言品味,拉近了文本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內容“趨于生活化”,使學生確信“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采用比較品味法、情境體悟法、生活體驗法或是朗讀品味法,這些品味語言的方法最終都是要皈依于語言本身的。語言品味的過程并不是對語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語言的品味為的是更好地解讀語言,建構語言,豐滿語言;并在這過程中學習和吸收語言,形成初步的語言鑒賞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喜愛和玩味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作者單位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回族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