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式教學有時也稱“基于問題的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學生到實際的環境中感受和體驗問題,而不是聽這種經驗的間接介紹和講解。在實際情境中一旦確立一個問題,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了。
一、實例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1.社會歷史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也隨之發展。傳統課堂教學有評價的片面性,評價范圍的狹窄,評價手段的單一,評價主體的局限。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的重心是教師“教”的設計,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實例式教學并不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向他們提供援助。實例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與合作學習。同時,實例式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角色的轉換,即教師應從信息提供者轉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教師自己也應該是一個學習者。
2.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趨勢
2008年,我國教育部組織教育理論工作者進行了廣泛的國際比較研究,了解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經驗和策略,并努力把握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發展的趨勢。綜觀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概括為三個方面:
(1)教育要回歸生活。課堂教學的結構、內容都要發生變化。
(2)強調國際理解教育。教育要貫穿世界,要具有開放意識,將科學發展最前沿的知識介紹給學生。
(3)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
二、實例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
本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在問題的求解過程中形成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是:
1.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提煉要精,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的內容要實,貼近文本及學生認知實際;問題的形式要活,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探究價值。創設問題源于透過文本解讀的預設和學生先學“學情”基礎上的生成兩個方面。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以問題為誘因,圍繞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借助有關實物、工具等的操作進行假設、驗證等一系列探究學習,經歷知識的自主探索形成過程。
3.引申發展問題
繼拓展練習后,學生極有可能由學習內容生發有關邊緣性及深層次問題,這些新問題為教師靈活設計課后練習,預習作業提供彈性支持。
依據教學思路,具體的教學實踐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現實中專家解決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等),并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包括:確定學習內容表的能力(學習內容表是指為完成與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知識點清單);獲取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知道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去獲取所需的信息與資料);利用、評價有關信息與資料的能力。
實例式教學將問題作為小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支點,同時將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砥柱,彰顯了新課程理念。這對于推進我國的素質教育,乃至基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 河北省鹿泉市三四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