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實現由知向行的轉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歸宿和根本目的。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性”特點:“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致力于道德品質和人文精神的習得和養成的課程”,它不像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那樣通過做練習、考試檢驗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成果,而是看他通過學習本課程的有關內容之后,在實踐中面對真實的境遇和沖突所做出的自主選擇和自覺行為,這種選擇和行為就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價值體現。
思想品德課教學包含著“知、行、意、信、行”轉化的環節,這些環節的轉化必須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實踐。實踐能夠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也可以加強和鞏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一、找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我們常說思想品德課具有“小課堂,大社會”的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追求。“倡導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性,應該提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活動,通過某些形式參與公共生活,體驗社會生活,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引導學生積極實踐,選擇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新課程的顯著特點,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教會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所學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也才是有用的知識。
1.要緊緊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聯系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及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新經驗,特別要聯系本地區當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新形勢。
2.把學生的思想實際作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與生活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轉變學生的思想。
3.從學生的日常言行開始,從學生身邊的生活點滴做起,從日常行為的養成做起,力求真善美,力戒虛假空。
二、創設具有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情境
“要創設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讓學生逐步了解社會,擴大人際交往,參與公共生活。許多品德,特別是公德,必須在公共生活的環境中,通過公共交往才能得到體驗和內化。”“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比單純的言語教育更重要”,通過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體驗,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去嘗試、探索和抉擇,更好地發揮個體的創造潛能;讓學生的思維真正處于活躍狀態,產生思想意識的體驗,達到在實踐活動中內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融入新集體》的教學時,學生雖然也知道“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心齊,泰山移”之類的話,但是初一新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對集體的理解多是表面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做“試折筷子”的游戲。讓班里力氣最小的和力氣最大的同學分別折一雙筷子、折多雙一捆的一次性筷子,從兩雙到四雙,再到十雙筷子,讓學生在折筷子的過程中體會出:一兩雙筷子,很容易就被折斷,即便是力氣小的同學,甚至是女同學也能折斷;而四五雙筷子,讓有些同學為難了,十雙一捆的筷子,就是那些自視為“大力士”的同學也無可奈何……他們終于明白了: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靠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發問:集體的凝聚力靠什么?學生很快認識到,要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共同的責任,有為集體爭光的榮譽感。
三、延伸思想品德課的探究性學習,利用好研究性學習平臺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能局限于學校的時間及教室,而要走向社會、走向實踐”。新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教學提出了一些活動的建議,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和內容”。倡導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性,應該善于將思想品德課的探究性學習延伸至課外的研究性學習,充分利用好研究性學習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參與公共生活,體驗社會生活,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的需要組織學生對某一些問題的探究,往往不是在課堂上所能夠解決得了的。把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向研究性學習延伸要根據學生的獨特個性、興趣、愛好和知識結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主地進行生成性的品德養成。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獨立思考、自主選擇的機會,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得到成長的體驗,拓寬學生生活的視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大量社會問題,使他們在活動中提高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同時,也從社會實踐中了解了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的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思考人類與世界的和諧發展,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例如,在學習《水資源保護》時,有個學生說:“中科院院士發出警告:中國水污染將突破最后防線。”另一女學生問:“你有證據嗎?從哪知道的?”那位學生說:“上網就可以了解很多這方面的資料。”教師馬上說:“好,課后大家都去網上了解一下,把網上查到的資料中你最擔心的1~2條信息保存下來,我們下次課交流。”兩天后不斷有學生告訴教師他們找資料的情況。下次課,學生們把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了交流。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查找本地水資源的情況,再結合全國情況進行分析。這樣做引起了學生對水資源問題的興趣,于是確定了研究的主題,制訂出研究的計劃(包括主題、目的、步驟、成果形成、交流時間等)。通過這樣的研究,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有的學生在調查采訪時發現,青少年并不注意水資源的保護,沒有養成保護水、愛惜水的習慣,如洗完手不關水龍頭等。據此,學生提出了很多節約水的建議和方案。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加強實踐性教學以提升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價值,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在教學中多實踐和多總結。這種學習的延伸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把學習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 河北省盧龍縣盧龍鎮馬臺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