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就是在班級教學中,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異,分類建組
實驗前,對全班學生進行前期調查了解,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自愿選擇適合自己的層次,內容包括學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數學成績、在校表現、家庭環境等,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類歸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好、中、差層次的學習小組,讓師生知道每個學生在某一階段所處的層次。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在班級上公布好、中、差學生的名單,真正使學生在學校里處于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各項知識的同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部分,并在這部分知識上可以超出課本的范圍,這是符合個性全面發展規律的。同時師生要共同樹立好對教學的樂觀主義態度和信心,并使學生明確這種分組方式的意義。
二、針對實際,分類要求
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教學大綱為準繩,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地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要求。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差生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差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大綱的要求;對優生則允許他們超大綱、超進度學習。擬訂各層次教學要求既不能過高,增加教學難度,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消化不良,喪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綱要求,過分放漫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任務。力求準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域”,較好地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教師備課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到實驗準備課都堅持與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如針對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在課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有區別,所要求的思維程度不同,強調針對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此外,我從各類學生聽課神情、解題準確率中搜集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節奏和教學進程,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目標意識,做到課前公布各層次的學習目標,課終檢查是否達標。另一方面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讓各類學生均有輸出信息的機會。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在突破重、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優生的作用,啟發全體學生深刻理解;在鞏固練習時,檢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時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知識。這樣能夠較好地解決教材的統一性和學生個性差異的矛盾,使學生各有所得。
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實際水平,在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正確地運用“分層次教學”,可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自覺性更強,學習興趣更濃厚,達到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