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單一,有些教師采用“滿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學生方面形成了以死記硬背為考試服務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我們知道: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理論性強,比較枯燥抽象,教師要上好這一門課,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可。那么,在這一方面,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探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促進學生理解、掌握、運用知識,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設計好新課的引入,拓展思維空間
政治課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課程,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的,教學內容是活的,教學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精心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特別是新課引入一定要設計好。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新課前,我盡可能采用漫畫、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來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講“法律規范經濟行為”時,引用一幅漫畫《開門之前》,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1)漫畫反映了什么?(2)怎樣制止此類現象的發生?漫畫導入,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激發探索法律為什么要規范經濟行為以及怎樣規范經濟行為等問題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采用漫畫、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導入新課,拓展了學生思維空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中文的“小欄目”,培養發散性思維
啟發式教學原則備受歡迎,它強調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識等參考資料,又有“想一想”“說一說”。等小欄目,真可謂是圖文并茂,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指導性。在教學中恰當地利用這些小欄目,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便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和語言的組織能力、觀察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如:第六課“社會保護”關于“營業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的規定。我結合課本第83頁的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1)案例中哪些人的做法有錯,為什么?(2)為什么法律不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舞廳等?設計這些問題目的是通過討論,使學生能對社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初步的認識,激發其要了解和通過社會保護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欲望。結果,有的學生認為進入這些場所會影響學習成績;有的學生認為會增加父母額外的經濟負擔……可見,通過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
三、先學后教,培養自學能力
上課之前,先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學,設置好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然后再請學生回答,針對學生的答案,有重點的講解。這樣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而且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明顯提高。
四、搞好實踐活動,培養創新思維
推進素質教育,意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遷移到解決當前問題的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理解知識,轉變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要努力加強實踐環節,組織好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堂中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新教材每課書后都安排可探究與實踐的內容和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教學與實踐活動貫穿起來。例如在講到環境保護時,就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初二第五課了解到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那么,中學生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呢?對此,我組織主題班會“保護我們的家園”,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圖片,從而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由知到行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課文內容,我還結合我校德育課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調查自己住宅周圍的環境問題,經自己思考,同學商議論證后,“向附近居民誠懇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環境的建議”。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思維的靈活性、能動性,使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
總之,無論哪種科目的教學,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要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同時在教學方法方面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
(作者單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