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高效學習的方法與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今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大趨勢。現(xiàn)就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筆者淺談一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學中與語文整合,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xiàn)出來,打破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給學生。在高中教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滕王閣序》《阿房宮賦》、唐詩、宋詞、元曲、《荷塘月色》《再別康橋》等等,對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圍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傳統(tǒng)的教學,只能在局部應用音樂來渲染,利用圖像來顯示,運用文字來詮釋,卻不容易把它們有機地結合,且費時費勁,收效甚微,而用網絡的超時空性,下載適合的聲音和圖像,利用多媒體鏈接,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賞心悅目的教學境界,一種教學藝術化和教學科學化完美結合的體驗。在這種境界中,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怎么會不提高呢?學習語文的興趣怎么會不大增呢?
二、聲形并茂,沖擊感官
多媒體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顯示出來的高超的技術特性,是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工作無法比擬的,這其中最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學生可以從網上隨時隨意瀏覽與下載自己需要的知識。那么這就需要我們教學者在課前為學生更便捷的獲得知識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方面的主要任務就是制作課堂、文本所需的教學課件。如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我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自制的教學課件,將其置于網絡環(huán)境之下,學生便可隨時瀏覽課件內容,根據課件中的文字、圖片、錄像資料來了解作品《紅樓夢》中相關的背景知識。學生在網上的課件中觀看了電視劇《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斷,閱讀了精選的脂評本《紅樓夢》,開拓了閱讀的視野,對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線收聽了一首首動人的插曲,而且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去欣賞歌詞,從中把握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所有的這些聲、色,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開始關注作品人物的命運,對作品本身而不僅是課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的去理解林黛玉的遭遇,努力去捕捉林黛玉的這一段心路歷程,于是對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借助信息手段能夠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縮短了作品與學生之間的時代差距,以最新鮮的畫面和最生動的感官沖擊,直觀形象的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
三、巧設課件,自主探究
興趣具備了,并不意味著整個教學都可一帆風順,其實在很多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難點,而這往往需要教師費些心思來化解難點,變難為易,化繁為簡,有時,信息技術手段可助一臂之力,引領出一條新的教學思路。因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重視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如講教杜甫詩歌時,我就利用了多媒體和網絡。在講課前做了個關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課件,通過音樂和畫面讓學生像看電視一樣從感觀上的聽、看來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再通過畫面想象: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會是如何呢?在回答問題前,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有關杜甫的資料,引導學生自動、自主地學習,之后,經過討論,整理資料,然后對照作品,通過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領會杜甫詩歌的思想風格。這樣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學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對杜甫這一詩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個整體的了解;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資料的實踐能力,也實現(xiàn)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和老師在教學中“導”的地位。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