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各國對教育的信息化建設都十分重視,其中加強中小學的信息化建設也成為各國的共識,各國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本國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我國政府也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許多學校也建設了良好的計算機教室,建立了校園網,不過有了良好的硬件,如何發揮計算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促使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是值得我們去深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我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有了興趣,充滿好奇心,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它、掌握它。傳統教學方式是老師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還有數不清的習題,這樣很容易讓學生乏味,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曾經有一個調查機構對北京某重點中學的學生做過一項調查,問題是:“是否對學習有興趣?”結果有80%左右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學習,他們的學習是出于被動。因此利用多媒體計算機,使用優秀的課件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習從枯燥變為快樂,從乏味變為趣味,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二、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讓學生利用計算機這一信息處理工具,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鍛煉自身的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例如:我們可以把一些計算機方面比較擅長的同學組織起來作為學校校報的編輯,在學校中可以組建小記者團,將采訪內容通過校園網做成校報的形式,或者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排版、印刷,分發到學生手中。這樣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顯著的,同時也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給學生一個知識的寶庫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小,我們的世界也因此而變小了,儼然成了一個“地球村”,網絡化的學習方式逐漸向我們走來,在這里,老師和學生的機會是均等的,也許學生了解到的信息,老師并不知道。因此,學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絕不能僅僅滿足于書本所學的知識,我們應盡量給他們提供一個潔凈的、豐富的知識寶庫。為此可以多開放電子閱覽室時間,通過一些監控軟件給學生營造一個潔凈的網絡環境。教師的作業也應該培養獨立獲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在世界歷史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談美國的南北戰爭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下一節課每人陳述自己所搜集的資料。
四、交流方式的變化
傳統教學中,師生的交流是比較少的,在課堂上老師授課,不能了解每位同學的學習掌握情況,下課后,也只能和少量的同學進行師生交流,學生間的交流也主要在課間。而我們通過網絡,例如通過net—meeting或一些語音、視頻交流軟件我們可以和遠隔千山萬水的其他省市或國外的同學進行交流,這樣我們可以取長補短,縮短了校際間交流受地域空間限制而帶來的障礙,使得溝通更加便利,教師可通過交流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教學經驗,同學則可以互相了解思想、開闊視野。
綜上所述,計算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更加便利,讓我們充分享受信息化給教育帶來的便利,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現有的信息資源。
(作者單位 江西省龍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