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海航執飛寧波至北京HU7197次航班,因一位“重量級領導”的登機,而未按“先來后到”的原則提前起飛,乘客和社會廣泛質疑“讓領導先飛”一事。而機場工作人員稱,“按照民航重要旅客保障的有關規定,副部級以上領導干部為民航重要旅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優先乘行,寧波機場只是在執行規定。”5月13日,寧波櫟社國際機場總經理華棟通過媒體發布致歉信,為“機場的管理問題”、“在信息傳遞發布上又比較混亂和不負責任”道歉。
寧波機場總經理的此番道歉,是出自一番真誠,還是為“滅火”平息事態,我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竊以為,最該道歉的人不是他。
“先飛”的領導為何不道歉?時至今日,該領導的身份依然是個謎,從公開報道中,我們只能確定一點——這是一位副部級以上的高級領導。按常理推斷,能走上這個級別的領導崗位,不說應有多么“高大全”,最起碼全身都該“流著道德的血液”吧?因此,我更愿意相信領導“先飛”的舉動確有原因,是“不得已而為之”。可是,5月8日是周日,領導當天是否要去執行緊急公務,又是執行什么緊急公務呢?如果不涉及“國家機密”,能否透露一二,讓公眾對整個事件有一個更清楚、更全面的認識?據說,機場工作人員當時提出請領導換乘航班,遭到拒絕,理由是“安全因素”。這就奇怪了,同樣是國內航班,何來“安全”和“不安全”之分?尊敬的領導,即便你不能給乘客和老百姓道歉,你最起碼也欠大伙兒一個解釋吧?
“讓領導先飛”聽起5e2db5566f7268871ef946475feb2a94來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是據說這是“按規矩辦事”。那到底是怎樣的“規矩”呢?遍尋規定,最為接近的應該是國家民航總局于1993年下發的《關于重要旅客乘坐民航班機運輸服務工作的規定》,但是其中并未提到那位工作人員所說的“優先乘行”,而只規定了“不得隨意取消或變更”要客預訂的航班。在我們這里,有些規定如果是和“要客”相關,在執行中的變形甚至扭曲都是常見的。有些是“要客”的主動要求,有些則是被動享受。畢竟“要客”是不好得罪的。于是,在寧波機場此次的事件中,上述規定被人為加碼,最后弄成了“讓領導先飛”。規定的制定初衷,應該是為了保證公務活動順暢以及要客的安全,可如果在執行中被人扭曲成了為特權護航,似乎公眾也找不到什么辦法來制約。這是不是該規定的一個漏洞呢?
(摘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