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故鄉淮安,在求學、從事革命事業的幾十年間,周恩來有過很多機會回家鄉,但他竟然一次都沒有回去過。周恩來的秘書王伏林曾回憶說:“總理離家后,雖然沒有回過一次,但他經常思念淮安,思念家鄉。那年,總理從廣州飛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時,特意走到駕駛艙中,從飛機上看淮安。”王伏林所說的這件事發生在1959年的元月,當時駕駛員降低了飛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盤旋了三圈。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當時也在機上,他將總理扶回座位,總理一言未發,陷入沉思。后來,周總理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淮安的變化不大,大運河、(文峰)寶塔、鎮淮樓都還在,只有南門大街好像變寬了。”那么,時刻掛念著家鄉的周恩來為何幾十年不回故鄉呢?
1941年春,周恩來曾在重慶作過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到“母親冷落的墳地還在日占區,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鄉去清掃墳上的落葉啊”!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周恩來也率領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的梅園新村。在重慶的送別會上,他對記者說:“36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因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華里,故鄉、親人近在咫尺,周恩來的思母、思鄉之情倍增。當時,淮安已經是解放區,又離南京那樣近,周恩來完全可以回家鄉探望親人,為母親掃墓,他為什么沒有回去呢?多年后,周恩來的警衛戰士韓福裕為我們揭開了謎底:1950年1月,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動員干部過好“土改關”所作的報告中,曾坦陳自己的思鄉之情,以及四年前沒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說:“那時我就想從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為淮安還有我兩個母親的墳。”“但我考慮再三,終究沒有回去。當時我考慮是下邊三個原因:(一)淮安當時雖是解放區,但從我和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的多次談判中,我判斷出蔣介石遲早是要打內戰的。如果我當時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陰我外婆的萬家都是名門望族,親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見過我的親友等人,有的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二)當時我們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所屬的蘇皖邊區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萬兩家我的親戚中會有部分人因為與我這層關系而給地方土改帶來困難;(三)當時時局不穩,我回淮安就必然牽動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地方各級領導,給他們增加安全保衛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煩。所以我終究沒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淮安去,沒有到我母親的墳前盡兒子的一份孝道。”由此可見,周恩來之所以沒回故鄉,除了擔心給地方領導增添麻煩、帶來負擔,更擔心親友的安危。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曾談到:她的爸爸周恩壽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沒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時,伯伯不準!”
周恩壽因身體原因,按照兄長周恩來的意見提前內退回家。退休以后,他經常叨念:“15歲離開老家淮安,轉眼已經四五十年了,真想回家看看。”為此,他曾不止一次向周恩來提出回老家看看的要求。有一次,周恩壽被周恩來叫到中南海西花廳觀賞盛開的海棠花,周恩壽乘著周恩來興致很高的機會委婉地說:“哥,聽爾輝來信說,駙馬巷老家的房子太破舊,尤其是你住過的房子,再不修就要倒塌了。淮安縣委已經說了,要幫著把房子修葺一次,先把住在里面的幾戶人搬出來。要不要我回去一次,看看怎么修?”周恩來聽后很明確告訴周恩壽說:“不用了。淮安縣委來人,我已經給他們講過了。院里的住戶不需搬遷,我們的房子,尤其是我住過的房子,要塌就讓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許翻蓋維修,更不允許搞什么紀念館組織群眾參觀。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義的那一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只要活著,就不許搞。”
周恩來的這一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也是他不回故鄉的主要原因。周恩來不僅自己堅持這樣做,而且要求他的同胞兄弟也這樣做。最終兄弟二人都沒有在有生之年回故鄉,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周恩壽臨終前動情地對夫人說:“我死以后,你們要把我的骨灰送回淮安去,在我老家的后院小時種過菜的地方深埋,讓我回到家鄉去看一看。”
周秉德曾聽成元功等幾位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人員算過一次,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兩年間,前來敲西花廳大門、自稱是周恩來親戚的不少于100人。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在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所作的報告中,談到過好“五關”時也曾提到:“我參加革命的時候,一個親戚也不來找我。解放后,來到北京,當了總理,都來了,有100多人。”這些人當中,難免有人是想要得到特殊關照的。正因為如此,1964年6月,周恩來在京劇現代劇座談會上再次說:“我常說改造并不是把共產黨除外,而是把我們自己擺在里面。每個人都要一直改造到老,改造到死,這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比如,對親屬問題,建國以后我就下了個決心。我說,我那個家暫時不要回去。為什么?我是個封建家庭出身的人,你回去,你不一定見他,他就可以拿你的名字到處吹噓,他說他是總理的什么人,那個地方就受壓力。”由此可見,周恩來之所以沒有再回故鄉淮安,不是因為對淮安沒有感情,而是不想讓他家乃至家鄉獲得特殊照顧。
1958年7月,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受縣委委托專程去北京見周恩來。其間,當周恩來深情回憶童年在故鄉的趣事時,王汝祥趁機發出邀請:“總理,您老離開家鄉這么多年,現在家鄉變化不小,請總理回去看看唄!”對故鄉人的真情邀請,周恩來點了點頭。他感慨地說:“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有一回,我在南京梅園新村,夢見自己在文渠劃船,醒來后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可這些年,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特殊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連飯都顧不上吃,覺都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的朋友,爬爬鼓樓(鎮淮樓),放放風箏……”言至此,周恩來的眼睛濕潤了。王汝祥也發現,終日操勞國事的周恩來面龐十分憔悴,他懇切地說:“總理,工作再忙,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啊!”周恩來微微笑了一下,給王汝祥講了個故事:“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么辦?”是啊,作為操持著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總管家”,周恩來實在是付出了太多太多!
可是強烈的思鄉之情總歸是難以釋懷的。1959年1月,當周恩來獲悉他乘坐的飛機從廣州回北京途經淮安時,請求機長:“快到淮安上空時,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讓我看看老家?”飛臨淮安上空,機長見周恩來在飛機上俯瞰故鄉是那么急切、專注,便問道:“總理,要不要再盤旋一周,讓您再仔細看看?”他搖了搖頭說:“不用了,那又要多費汽油了。我們還是趕回北京吧。”
1960年春,淮安縣委書記處書記、淮城鎮人民公社黨委書記劉秉衡受縣委委托去北京看望周恩來。周恩來仔細地詢問淮安城里的東岳廟、三思橋、文渠、駙馬巷,并談及河下、板閘。當周恩來陷入回憶中時,劉秉衡再次請周恩來回家鄉看看。周恩來感慨地說:“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歲離開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邊說邊伸出右手比劃著。然后他接著說:“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時間再說吧。”
就這樣,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家鄉人的回鄉邀請,一次又一次地忍住了強烈的思鄉之情,為了國家和人民操勞一生,為新中國每一個家庭幸福而工作。(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