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硅谷最不受歡迎工作
如今上市公司管理層不再是最好的選擇了。高科技行業中的合縱連橫產生了少數規模龐大的技術公司,如惠普、思科和微軟。受到移動通訊的革命和云計算的沖擊,這些公司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磕磕絆絆,領導的工作越來越艱難,因而能夠勝任的人也越來越少。相比之下,加盟新興企業或者成為投資者顯得更吸引人,也更劃算。Heidrick&Struggles招聘公司的John Thompson表示,“這是高科技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很多公司的CEO都接近60歲卻還沒有任何明顯的接任者。”譬如在思科,CEO Chambers已62歲高齡。在他16年的CEO生涯中,很多得力助手都放棄了接任機會一
思科Chambers、微軟Ballmer和其他任職期長的CEO做出的貢獻確實是無可辯駁的,但由于他們長期占著CEO的職位,削弱了后繼者的實力。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思科和微軟會從外部尋找下一任CEO。而這不是項簡單的工作,諸如Facehook等即將IPO的公司無疑將與其爭奪人才。游戲開發商Digital Chocolate的CEO Trip Hawkins表示,“比起讓一家上了歲數的大公司接受新理念,創設一家新公司更容易。那些有潛質的CEO接任者懂得這些道理”。
董事會在招聘和挽留高管人才方面也表現欠佳。很少有董事會關注繼任計劃直至危機來襲。雅虎Bartz和惠普Apotheker的失敗皆是因為董事會看重短期收益而忽視了長期的風險。
高科技公司擅長創造技術,但并不擅長培養CEO。高管往往在某個領域表現得不錯,但極少會去全面接觸公司業務。當然,也有例外,英特爾和IBM就會安排高層管理者運作數十億美金的業務單元。因而兩家公司成功地在內部找到了高層管理所需的候選人。但硅谷公司在組織結構方而大多是按功能進行嚴格劃分的,英特爾和IBM的辦法無法照搬。
為了打破這個怪圈,一些在高科技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有識之士指出,是時候用新辦法選擇CEO了。保守派高科技公司應該忘掉“尋找年長的有名望的運營、銷售高管來最大化收益,安慰焦慮的投資者”這種念頭,嘗試尋找敢于冒風險、具備新視野的年輕管理者。
為了找到這樣的接任者,一些董事會在繼任安排上投注了更多精力。事實上,董事會應該將注意力從過去的成就上轉移開來,更多地關注有激情的、適應能力強的人,然后給予足夠的支持。要知道,Steve Jobs當年也是花了7年才將蘋果帶上正軌的。而要是將7年作為如今的標準,他恐怕早就被炒魷魚了!
做空中國資產無異豪賭
一年前看淡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行為還很罕見,而如今中國發展急劇放緩的觀點變得流行起來,“硬著陸”的說法已很普遍。然而,現在真正做空的風險在上升。
法國興業銀行最近公布的報告稱中國已然是“全球看空力量集中之地”。香港的很多做空商表示,由于內地股票不允許做空,目前多頭仍超過空頭,大概6:1的樣子。不過,根據Data Explorers研究公司的數據,1月份這個數字還曾是11:1。
悲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受政府緊縮政策以及經濟持續放緩打擊最大的行業,如資產和建筑行業。香港上市的中國最大水泥制造商安徽海螺水泥就被普遍看空,而銅之類的商品期貨以及金融債券最近也接連遭受打擊。還有一些投資者表現得更為激進,Corriente Advisors的對沖基金經理Mark Hart已經買進了人民幣看空期權。
香港恒生指數今年已經下跌了29%以上,下跌幅度較法國和西班牙股票市場還要劇烈。Hugh Hendry的看淡中國基金到今年8月為止上漲了40%。不過Chanos、Hart和Hendry都是在中國經濟出現動搖之前就做空的,而今資產價格還沒有出現持續下跌,他們能否賺回老本尚未可知。
一位在今年春季開始完全看空的大型對沖基金經理表示,股價下跌這么多,如今的交易風險更大了:“做空7-8倍市盈率的股票無異于一場豪賭。”他如此說道。如果股價上升,賣空者將遭遇空頭逼倉的額外風險·不得不補倉。
下一站,員工所有制?
在John Lewis(約翰·劉易斯)的帶領下,共同擁有制企業正在崛起——他們不僅取得了成功,還為員工帶去好處。
請設想有這么一家公司:員工都非常在乎公司,他們明白公司如何運作,積極地為公司奉獻,不停地想方設法改造公司;他們的缺席率和離職率非常低,有著讓公司保持獨立運行的共同愿景。這樣的公司怎能不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受到客戶的尊敬和熱愛?
這會只是個白日夢嗎?并不盡然。很多采取員工所有制的公司都“美夢成真”了。而唯一的條件是:必須把員工業主當作伙伴,而不僅僅是雇員。他們必須全面享受所有權賦予的權利,包括信息、影響力和創造出來的財富。
其實,在任何企業里,員工都是合伙人。他們并不像機器人和出租汽車那樣處于某人的控制之下。他們是人,可以選擇合作或者不合作。而擁有公司恰能激發員工貢獻精力與創新的本能。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活躍地思考,堅持陪伴公司走過艱難險阻。
30年來英國金融部門迅速發展壯大,扭曲了經濟比例,得失難以衡量。畢竟機構和交易商投資公司股權往往是為了榨取現金而非支持創新,這與員工持股有著本質區別。在英國,員工所有制協會的會員公司合并營業額已達到250億英鎊。其中一些公司十分著名,如John Lewis Partnership,Arup和MottMacDonald;還有一些則是各行各業中規模較小的公司。此外,德國光學企業Carl Zeiss(卡爾·蔡司)已經實行員工所有制120年之久;歐洲第二大客車制造商Irizar(伊利薩爾)、第五大電器制造商Fagor(發格)也都是經久不衰的工人合作社。
一旦成為員工所有制公司,員工所有制形式的選擇就變得至關重要。既可以像John Lewis(約翰·劉易斯)那樣采用100%的所有權信托,也可以選擇完全的所有權個人化形式——當然,這種形式可能不是長久之計。
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如果你希望登上頂峰,那就努力發展和培養能更充分發揮自己最大優勢的補充技能吧。
Tom是一名財富500強企業的中層銷售主管。在這個位置上的十幾年,他發展勢頭很好,在部門里也算排得上號了。最近他申請了升職,想成為一支高級產品線的開發主管。他很自信自己會是第一候選人,而且這一職位調動很符合邏輯,與他的能力和志向也相配。Tom的業績記錄過硬,沒有犯過錯,也沒有限制職業生涯的職位調動,更沒有與上級領導起過沖突,真的很出色。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最終一名經驗不如他的同事得到了升遷機會。
為什么?Tom不知道。每個人都對他的工作很滿意,他的經理信任他,最近的360度評估也佐證了他的想法。無論在實現目標還是解決問題、戰略思維和激勵他人上,Tom都勝人一籌。對此,領導給予的建議是“不需要去改造自己,只要繼續做自己的事情,發揮優勢就好”。但要怎么做呢?Tom困惑。
完善短處通常很直觀也比較容易,屬于線性發展,通過學習和實踐基本的技巧就能實現。但數十年來對高管進行的研究顯示,要增強自己的優勢,很難。因為做更多你已經擅長的事情能帶來的提升很少。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補充技能的培養,稱之為非線性發展,就像運動員進行交叉訓練一樣。譬如一名跑步新手能夠從拉伸訓練、每周跑幾次步以及逐漸增加里程數來鍛煉耐力和肌肉記憶力。但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馬拉松選手就不行。為了更上一層樓,他必須通過負重訓練、游泳、自行車、間歇訓練、瑜伽等方法來鍛煉補充技能。
這對于領導技能來說也是一樣的。要從“好”變得“更好”,就需要培養補充技能。按照下面的建議一步步來,或能有所幫助:1.認清自己的優勢。個人的觀點不如他人的想法重要,應詢問團隊成員、同事和領導的看法。2.根據對公司的重要性和你的熱情程度選擇一個優勢作為主要發展對象。3.選擇一種補充技能。譬如擅長激勵他人的可以選擇增進與他人的情感聯系、更有力更廣泛地進行交流、培養團隊等補充技能。4.以線性方式發展補充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