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革命是為了權益,不把這個說清楚,即使范冰冰李冰冰一起上,這部電影也是沒有基本道義的,在所謂“藝術性”上,《辛亥革命》的敘事能力尚且不如導演張黎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歷史愛好幾乎是人類的共性。據說這是因為歷史指涉“我們從哪里來”這一終極問題。也就是說,歷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過去的事兒”。而是與現實及未來相互作用彼此交錯的時空存在。不過中國人對歷史的熱情卻頗為獨特。一方面是人類共性使然,另一方面是中國歷代修史都是根據勝王敗寇的原則進行的,信史難得,懸疑太多。
但正是這樣一個健忘和與真相無緣的民族,眼下的歷史熱卻如火如荼。圖書市場的暢銷書多與歷史有關,然后是鋪天蓋地的探索發現百家講壇。充斥熒幕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網絡上無處不在的借古喻今……全民這一曠日持久的業余愛好已持續多年,至今方興未艾,何故?竊以為“潘多拉效應”是其一。即越是真相稀缺。越是無法獲取真相,追尋真相的好奇心就越重。事實也很清楚,在這場歷史熱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民間力量和“他山之石”,比如劍橋中國史、黃仁宇和唐德剛二位先生的著述。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對當代社會認知、評判的權力沒有像對待歷史那樣有所下放,人們對正在經歷的時代無權置喙,規避現實,發思古之幽情就安全多了。文學和電影的現狀也大致如此。
此情此景,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年,拍這么一部史詩電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辛亥革命確實是一部史詩。一群憂國憂民的國之精英,一群堅毅儒雅的青年才俊,一群蟒袍補褂卻慧眼卓識的封建官僚,他們用行動回答了李鴻章“中華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垂暮預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種類似于“反清復明”的口號在電影《辛亥革命》中基本沒有出現。從統戰和現今民族關系上來看,雖然失實,或許也未嘗不可。不過,對于保路運動這一導火索有意無意的淡化則是萬萬不該的。革命的導火索既非孫中山十次失敗的武裝起義,亦非武昌幾位軍官的臨時起意。而是保路運動。也可以說,辛亥革命是一次維權行動產生沖突繼而導致的多米諾現象(各省紛紛響應獨立)。洋務運動以來的思想啟蒙和對滿清政府與日俱增的失望情緒。使國人尤其是開明之士深刻意識到,滿清貴族已經不再具有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能力和主觀愿望,他們的一切舉措僅僅是為了保證滿蒙貴族利益的世襲罔替。“驅除韃虜”的原因在此,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亦源于此。說白了,這場革命是為了權益。
不把這個說清楚,即使范冰冰李冰冰一起上,這部電影也是沒有基本道義的。當然。這屬于所謂的“思想性”問題。在所謂“藝術性”上,《辛亥革命》的敘事能力尚且不如導演張黎的電視劇《走向共和》。后者的歷史流水賬敘述得扣人心弦,而前者的敘事能力完全被幾個人物的野心、情緒和情感左右和篡改。
雖然自《走向共和》以來,觀眾普遍看好孫淳飾演的袁世凱,但本人始終覺得即便袁世凱奸詐如斯,亦不至于如此輕浮和面具化。至于趙文瑄版孫中山,還是不論為妙。本人尤其難以接受成龍飾演的黃興。黃興可非一介武夫那么簡單,其人堅毅冷靜是出了名的,就理性來說,遠勝于孫中山。成龍帶著一幫人攻打兩廣總督府,那是黑社會抄家的架勢。至于他那場和刺客之間熟稔的打戲,看不出來除了為這個演員量身定做之外究竟有什么價值。而林覺民的《與妻書》,不是靠英俊臉蛋和裝酷表情能表達的。臺灣相關紀念視頻中,一個男中音僅僅讀了這封著名信札的開頭部分就足以讓人潸然淚下。
娛樂可以至死,但本人覺得最好不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