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也是中國恢復高考后的第三年,她與復旦大學擦肩而過,成為醫科大學的一名兒科系學生,32年后,她坐在復旦大學EMBA新生課堂里,同時也是醫術精湛的知名兒科專家。
作為復旦EMBA 2011級春季班的一名新生,知性的黃敏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想成為復旦的學生,是我從小就有的夢想?,F在終于可以戴上復旦的?;眨@種感覺非同一般?!秉S敏的孩子正在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母子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但對學習的共同熱愛讓這種距離變得不是那么遙遠。
1984年,黃敏大學畢業后進入上海兒童醫院工作,由于對業務的孜孜追求,先后多次被衛生局公派出國學習,日本慶應大學、川崎醫科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都曾留下她求學的腳印?,F在的黃敏,是上海兒童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醫生、碩士生導師,擅長先心病介入治療、川崎病及各種小兒心律失常的診治。同時,她又是醫院副院長,全面負責醫院醫療、護理、醫技、教學及科研等工作。她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科系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委員,上海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涉外醫療研究會委員,《中華兒科雜志》審稿專家,《臨床兒科雜志》常務編委、《中國實用兒科雜志》編委、《中國循證兒科雜志》編委、《國際兒科學雜志》編委,承擔上海市科委、市衛生局等局級以上課題8項,發表論文30余篇,主編及參編《兒科臨床新理論與實踐》、《小兒心臟病學》、《兒童暈厥》等著作。無論是專業、管理,還是學術,她的每一步都堪稱扎實而完美。
很多人想不通,像她這樣優秀的“多面手”還要學什么?事業已達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學了又為著什么?其實,在黃敏的心中,一直有個心結。在日本留學及與日本醫院的交流經歷,給她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日本不僅醫療水平世界領先,醫療服務尤其直暖人心,而后者在某種程度上來得更為重要。反觀中國,醫療技術的差距雖然與國際水平越來越小,但醫療服務卻始終停留在較低的境地,醫生的職業道德飽受社會質疑,醫患矛盾層出不窮。什么時候中國也能達到日本這種境界々
在醫學路上近30年的漫漫求索,黃敏自有她的心得醫院與企業的不同在于,企業是以產品和利潤為中心,而醫院的服務對象是人,以有生命的人為中心。因此,醫院除了追求醫療技術的高標準、管理方式的現代化之外,對醫院文化的建設不容忽視。一直愛學習的她,再一次決定將自己帶上學習的跑道。只不過,這一次她沒有遠渡重洋,她選擇了EMBA,選擇了復旦。她認為,管理其實是高度相通的,而復旦恪守百年人文傳統的商科教育,與她堅持醫院以人為本、以文化為魂的管理理念非常契合。還有,兒時的復旦夢,在她腦海中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得益于中國醫改對醫院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得益于醫院領導的未雨綢繆,更源于自身的堅持不懈,黃敏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復旦大學EMBA,在人生的事業高點圓了兒時夢。
剛剛步入校門,黃敏已在著手準備一項醫院管理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專題項目。而對于未來,黃敏更是充滿期待:“我希望每位到醫院來就醫的小朋友,在這里不僅能收獲健康,同時也能感受這里是一片充滿溫暖和快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