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出差,我在7月31日下午,懷著忐忑的心,不得不第一次踏上了開往上海的高鐵。上車之后,發現高鐵上的旅客并不少,似乎并未受到動車追尾事故的影響。車上也很安靜,大家很少攀談。我周圍的幾位旅客或閉目養神,或讀書看報,或擺弄著手頭的手機、IPAD。除了坐在我后排的小兩口帶著的寶貝會時不時地哭鬧一會,冷不丁地讓我想起了可憐的“小伊伊”。我們的安全感將何處安放?
這幾年,伴隨著高鐵的高歌猛進,上萬億的高鐵市場盛宴成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眾多企業爭先搶奪的香餑餑。據報道,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有32家上市公司分布在高鐵產業利益鏈中。其中,既有嫡系的鐵道部下屬企業,如中國中鐵(601390)、中鐵二局(600528);也有國資委旗下的中國南車(601766)、中國北車(601299)等;還有旁系的中小民營企業,如輝煌科技(002296)、世紀瑞爾(300150)等。梳理相關上市公司公告后不難發現,在涉足高鐵產業利益鏈的上市公司高管(含獨立董事)當中,嫡系高管普遍有在鐵道部任職的背景,而部分旁系的上市公司高管也與鐵道部或其下屬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這些千絲萬縷的關系或許可以從這些高鐵板塊上市公司“高,實在是高”的招待費中探尋。近日,包括世紀瑞爾、特銳德(300001)、中國南車(601766)、輝煌科技在內的25家高鐵相關公司,銷售人員合計產生超過60億元的銷售費用被曝光。其中,中國鐵建銷售費用達到15億元,寶勝股份、太原重工以及廣電運通3家公司銷售費用也都超過2億元。而這銷售費用之中,則包含了極容易做手腳的差旅費和招待費。與之對應的是,這些高鐵板塊上市公司毛利率高得離譜。
這些千絲萬縷的關系或許也可以從鐵道部高官接連落馬中探尋。截至7月底,短短五個月,鐵道部今年已有包括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在內的七名高官因涉嫌貪污腐敗案件被拉下馬。如果算上去年10月案發的原中鐵集裝箱運輸公司董事長羅金保,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有八名鐵道部高官相繼落馬。此次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之后,溫總理及調查部門表態要給人民一個負責任的交代,諸多上市公司紛紛發布澄清公告,撇清與追尾事故的關系。借用原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說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事故的背后肯定少不了貪腐和權錢交易。
動車事故的發生給大干快上的高鐵潑了冷水,資本市場也讓高鐵板塊的上市公司付出了代價。但如何才能讓鐵路、高鐵重拾公眾的信任,讓我們的安全感有處安放,是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一道不可回避的難題。我們無奈地發現,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卻無處可逃,我們的安全被掌握在一個信號燈、一個螺絲釘中,被掌握在我們已知或未知的人或公司手中。
我們不能將安全寄全部希望于某人、某家或某幾家上市公司的良心和自覺,就像我們無法將全部責任歸于某個人、某個公司一樣。高鐵的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安全可靠,任何一個環節的脫節都可能釀成大禍。此次動車追尾事故已經以血的代價闡明一個常識,保障高鐵的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問題、制度問題,不是一次或幾次安全大檢查就能徹底解決的,需要制度層面上的長效機制。有觀點已經重新提出分拆鐵道部,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攻破鐵路這一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的想法。這一改革當然很有必要,早就應該啟動。但是筆者以為,鐵路改革在這一輪改革中要發揮“后發優勢”,要堅持在陽光下進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也是最好的安全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