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千年之后,一直以來承擔監督職能的監事會制度在日本和中國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日本于2002年進行了商法改革,移植了盛行于歐美的獨立董事制度,改變了百余年來以監事會監督為主的局面,開始實施“監事設置型”、“重要財產委員會設置型”和“委員會設置型”的可選擇性治理結構。就制度變遷的趨勢而言,監事會治理之路在日本還能走多遠,值得關注。
與日本在內部監督制度變革中公司治理結構出現較大調整不同,中國證監會在2001年,雖然也要求境內的上市公司必須設立獨立董事制度,但并未涉及到監事會制度問題,只是在既有的公司CttrnhbYirj7vKSd6GnDCA==治理框架內做出微調,并以2006年《公司法》修正為契機正式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這也標志著中國上市公司開始了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并存的監督制度。時下,雖然監事會的功能在法律上有所增強,但中國上市公司也面臨著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兩種制度共存后的協調及監事會的未來“走向”等問題。
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對內部監督制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調整的同時又都保留了監事會制度,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踐中對監事會制度存廢的矛盾心態。事實上,不僅實踐如此,即便是理論界對監事會制度也存在著“取消說”和“加強說”的爭論。對監事會制度的“矛盾認知”,直接催生了對監事會治理有效性問題進行探究的必要性。
然而,與實踐中對監事會治理有效性認知的迫切要求不相匹配的是,理論上關于監事會治理相關問題雖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相較董事會治理等問題的有關研究而言卻較為薄弱。
王世權博士撰寫的《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一書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對中國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問題進行的有益探索。該書以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治理特有的復雜多樣性對理論創新的需求為導向,以實證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為手段,在構建了由一組核心概念(正當性、互補性與經濟合理性)所支撐的內部監督制度有效性原理的基礎上,對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并提出了以監事會回歸其本原性質為制度創新的突破口的制度設計理念。回答了人們對監事會治理有效性的質疑,其系統性論證和結論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彌補監事會治理研究空白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