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寧
作者現任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博士,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黃金發展期。如果以小平南方講話開始算起,差不多正好是20年。站在現在的時點看,中國制造業還將有15年到20年的黃金發展期。為什么如此肯定?
中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從產業結構上看,制造業是工業的主體),在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之前,制造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工業化的完全實現大約需要50年或以上的時間。英國從開始工業革命到完成工業化差不多用了150年的時間,美國完成工業化用了大約100年,日本用了70年左右。韓國所用的時間最短,但也有50年,而且工業化在韓國尚未結束。從20世紀70年代末全國進入工業化開始算起,中國才走過了30年出頭的歷程,即便用最快的50年來算,還有差不多20年的時間。
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制造業的發展。今后20年內,中國至少要保持5%到6%的增長速度,如果降速過多,如像西方國家常見的2%、3%左右,那就業、貧困、國家安全等問題就會變得十分突出。在可以預見20年內中國的科技創新還不可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前提下,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還是離不開制造業。
雖然中國已在今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美國的制造業增加值曾經占到世界制造業比重的33%(1990年),而現在中國雖然在規模上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才只有20%,與美國當初的地位相比有很大距離。距離意味著空間。實際上,從1990年到2007年,美國的制造業不但沒有萎縮,而且還增長了80%。美國在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位置上已經整整100年了,直到今年才被中國超越。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也不會輕易被超越,至少還會有十幾年到二十年的發展。
中國的制造業現在雖然絕對規模很大,但水平不高,低品質、低附加值的產品占了絕大多數,如果中國能明顯提高制造業產品的品質,提升結構層次,單位產品的增加值就可以擴大數倍。目前,中國的制造業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但人均水平還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若按制造業從業人員算,平均水平就更低了。今后20年,即便中國制造業的總產量不變,如果能達到今天美國的人均水平(按人口算),制造業創造的財富也可以翻兩番,年均增長速度就可以達到7%。如果能達到今天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則可以翻很多番,說明中國制造業繼續發展的潛力還非常大。
有人說,制造業已經傳統了,不代表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今天應重點發展服務業,甚至不少地方政府在編制發展規劃時,都明確規定經濟總量中服務業的所占比重要提高多少個百分點,制造業的所占比重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實際上,制造業的強大并不意味著產業結構的落后,也并非與高科技相矛盾,德國的制造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誰也不能說德國不是一個高科技的國家。關鍵不在于是否該限制制造業,而是在于該發展什么樣的制造業。至于服務業的所占比重應是多少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不宜人為拔高。
當我們對是否要繼續發展制造業而猶豫的時候,美國正在啟動再工業化計劃,希望重現美國實體經濟的輝煌。我們把握得當,中國制造業就會再有20年的黃金發展期。機會不容錯過,錯過的代價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