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紅利蛋糕怎么分
話題背景:
財政部7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74191.6億元,同比增長24.2%,同期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1 256.8億元,同比增長22.3%。
國企的利潤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已經不是新話題,不僅明顯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更遠遠領先于同期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超常規增速的取得,既有包括割讓分紅在內的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也有國民緊衣縮食提供超廉價資金的支持。某種程度上說,國企改革的進展是以犧牲國民福利為代價的。
做大蛋糕當然就要適時切分蛋糕。盡管2007年以來,國有企業將其經營利潤按照5%- 10%的比例上繳國家財政,稱之為“國企紅利”,但其中絕大部分被低效率地投入到“取之國企、用之國企”的怪循環中。眼下,步入轉型期的中國不得不在公平分配上做大文章,然而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面對龐大的預算開支已經顯得捉襟見肘,出路似唯有國企紅利。作為國有資產的最終所有者,國企紅利究竟如何分配使用才能施惠于民,使全民真正享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成果,而不讓其成為貶值的控制權,淪為既得利益集團的口中餐?改革不容延宕,答案亟須明確。
主持人:本刊記者 郭洪業
討論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楊志勇
招銀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席董事/ 鄭磊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 朱雪華
上海和哲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 / 王坤
股東從企業得到紅利,天經地義。股東連分紅都難,那么股權之于股東,就無甚意義。國企分紅,道理雷同。
鑒于國企的特殊性,作為股東的全國人民得到回報的形式不獨直接的紅利,如同其他許多國家中,國企存在是為了承擔社會責任,而非與民爭利。國企因彌補市場缺陷而存在,涉足的主要是民間資本不愿介入的領域。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遷,都會影響國企活動范圍的變化,但國企的非盈利性特征通常不變。一般情況下,這類企業或盈利不多,或略有虧損。因此,分紅問題通常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果國企老是虧損,那么我們自然會拷問這樣的企業存在到底是為了什么。如果國企賺大錢,那么我們就要面對分紅難題。就拿國有控股和國家獨資企業來說吧。國企分紅要解決分紅比例的確定問題。從短期來看,分紅比例可以“適度、從低”,要有利于企業平穩發展,要有利于企業自生能力的增強。從長期來看,分紅比例的確定應該服務于國有經濟總體布局的要求。屬于國家要退出的行業,可以適當提高分紅比例。從根本上說,國企分紅應有制度化的規定。但是,過高的分紅比例無異于企業所得稅,可能給企業的自主經營帶來不利的影響。
如何走出分紅比例確定困境呢?有人提議,讓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國企,將國企改造成股份制企業,爾后以所持股份的多少為依據進行分紅。但這種設想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會遇到以下問題:到底由誰決定分紅比例?如果國家所持有企業的股份是少數,那么股東大會決定的分紅方案國家只能接受,這里可能會遇到如何保護作為少數股東的國家的權益問題。如果國家所持有企業的股份是多數,那么歸根到底,企業分紅的多少是由履行國家出資人職責的代表說了算的。這里難免會遇到履行國家出資人職責的代表是為政府說話,還是為企業說話的問題。如果是前者,國家作為出資人的權益似乎難以充分保證;如果是后者,那么政企不分又可能干預企業的正常經營。
分紅規則的確定與政企不分問題如何協調也是一個難題。在某種程度上,國企是無法解決好政企分開問題的。要減少政企不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問題,可嘗試確立分紅規則。國企分紅比例不宜采取統一劃定的辦法,而應該根據國企在國有經濟中的地位,參照企業的財務指標加以確定。企業分紅比例的確定依據應是企業發展戰略和國家對國有經濟的定位。分紅規則不是直接確定企業稅后利潤的分紅比例,而是通過一套可為多方所接受的規則,來計算分紅比例。
國企分紅的去向也是一個大問題。國企分紅是應該“取之于企,用之于企”,還是用于民生?不同類別的國有企業存在不同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國有企業改革仍有許多難題待解,而且要解決這些難題,越到最后,難度越大。
不少問題牽涉多方利益沖突,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資金贖買的方式才可能得到解決。政府充分利用國企分紅,在國有經濟大戰略的框架內“以強扶弱,整體推進”,可以減輕國家在國企改革過程中的財政負擔,提升國有經濟的整體質量,從根本上服務于廣大人民。
國企分紅從短期來看,可以用于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彌補國企改革的成本。但國企分紅不屬于某個國企,它應該體現“國有”,應該直接為所有公民作出貢獻。從這個角度來說,國企分紅完全應該直接造福全體人民。
國企分紅還應作為公共預算的資金來源,作為政府經常性支出的資金來源,用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服務于民生改善之大局。從目前中央企業分紅來看,預算中一年只有40億元調到公共財政預算,雖然比前些年的10億元漲了不少,但還是不到預算分紅總額的5%。顯然,不僅分紅比例太低,而且分紅來的資金絕大部分還只是在體內循環。對于盈利性國企來說,這種狀況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