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以來,國企不再向國家上繳稅后利潤,代表出資人行使職責的國資委對國企也沒有收益權,這些稅后利潤都是以待分配利潤、盈余公積等形式被國企無償使用。
事實上,將國企分紅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使國企分紅惠及全民,幾乎是一個“國際慣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國企紅利均通過財政預算體系上交國庫,而在美國,不少州則對公有資產的收益進行直接分紅。
國企利潤大幅攀升,一方面看,并不是真正的利潤,而是來自資源租金的上升,因為國有企業利潤中包括自然環境的租金,如地租和礦租,此類型的利潤和管理層的貢獻完全沒有關系。從另一方面看是國企壟斷加重的標志,我國石油、金融、民航、電力等十幾個行業全部是國有壟斷行業,它們壟斷資源和價格,國企利潤更多體現的是壟斷利潤。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務必公平合理。鑒于中國國企行政性壟斷嚴重,且每年還能額外得到國家財政補貼,因此筆者建議留給國企自身30%(實際企業執行比例根據企業所處行業性質、發展階段科學確定),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技術改造、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實現自主創新和滾動式發展,繼續為國計民生做貢獻。另外70%利潤做如下分配:
30%全民共享。國企分紅讓民眾直接受益,既是最有效率的分紅模式,也是公認的最合理的分紅模式。我國盈利排名靠前的國企幾乎都是壟斷國企,這些國企在競爭力明顯弱于國際同類企業的情況下卻能獲取豐厚利潤,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借助了壟斷優勢,而壟斷所形成的價格對民眾是不利的。換句話說,民眾的損失與壟斷國企的利潤之間往往存在著反向關系,壟斷國企的利潤越豐厚,民眾所受到的損失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國企分紅更應該直接讓民眾受益,以對他們的損失進行補償。
10%投資者分紅。從每年的國企利潤中拿出10%給投資者分紅。央企大部分是上市公司,從股民手中圈錢加快發展獲得利潤,多年來不給股民分紅是不合理的。現在股市低迷,股民虧損面在60%以上,國企拿出點利潤回報股民、托救股市更是應該的。近幾年,海外上市國企累計海外分配利潤超過1500億美金,而中國境內全部上市公司近20年全部累計分紅不過2000億人民幣。此謂何故?
20%社會公益建設。20%用于投入社會公益性建設,這是國企的重要社會責任。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我國社會保障覆蓋的廣度、深度和密度不夠,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國企分紅更應該用于城鄉公共設施、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新農村建設等公共利益領域,尤其是資金缺口巨大的義務教育領域。根據世行報告,“如果國有企業50%的利潤納入財政預算,就能使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支出增加85%”。
10%彌補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特別是養老保障這一塊,歷年累計虧空3萬億元左右,僅上海市養老保險虧空就達1000億元。就目前來看,僅僅依靠政府財政去彌補,顯然力不從心,而增加企業、個人社保上繳比例,無疑更增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負擔。筆者建議,從國企上交利潤拿出10%,逐年補充社保資金,養老保險3萬億的支出缺口用每年國企利潤的10%來彌補,只用10年即可補完,這是歷史的機遇。
盡管筆者提出的這個國企分紅模式清晰明了,但現實情況要復雜得多。當前對我國來說,比較合理的模式即由國資委統一收繳國企利潤,留出部分紅利(用于承擔國企結構調整等成本支出),其余全部上繳中央財政部,實現中央財政部門作為國民收入再分配和政府預算管理的職能部門的職責,并接受全國人大監督。上繳利潤中,中央直屬企業全部上交中央財政部門,地方國企大部分利潤上交中央財政,而僅以地方財政為輔助,避免各級財政分權,國有資產預算體系與公共行政機構要相互適應,分為中央預算、地方預算和國家社會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