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私人銀行,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根據美國眾議院有關法律的規定,私人銀行是指向擁有高凈資產(HNW-High Net Worth)的私人客戶個別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中國銀監會認為:“私人銀行服務是指商業銀行與特定客戶在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有關投資和資產管理合同,客戶全權委托商業銀行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計劃、投資范圍和投資方式,代理客戶進行有關投資和資產管理操作的綜合委托投資服務。” 這是國內首次正式提出私人銀行的概念。
1.7萬億財富蛋糕
私人銀行在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普遍,但客觀地說,目前中國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銀行業務正在起步。2006年以來,隨著主要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取得重要進展,以及銀行業的全面開放,以高端客戶為服務對象的私人銀行業務成為各家銀行關注的焦點,面對外資銀行對國內市場中高端客戶的激烈爭奪,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各金融機構紛紛涉足私人銀行業務。2007年,中國銀行率先在中國國內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此后,私人銀行業務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從外資金融機構到國內金融機構,從大型國有銀行到股份制銀行、從城市商業銀行到農村信用合作社,各類金融機構都在爭先恐后地進入這一市場。
到2010年年底,已經有16家外資銀行機構在中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其中包括匯豐銀行、花旗銀行、JP摩根、瑞銀集團、渣打銀行、東亞銀行和法興銀行等。而目前在中國私人銀行市場上,有113家本土銀行機構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其中包括5大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95家城市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及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據中國銀監會統計,中國銀行業在個人財富管理領域的資產規模,已從2005年末的200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2010年末的1.7萬億元人民幣。從各家商業銀行披露的情況來看,都在竭盡全力拓展私人銀行市場:
中國銀行宣稱,到2011年底,其私人銀行客戶將達到2.5萬個,年增長率超過40%,管理資產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銀行已在
境內建立了17家獨立的私人銀行分部,在海外建立了3家私人銀行服務機構;中國工商銀行擁有約2.2萬個私人銀行客戶,管理資產規模逾4180億元人民幣;中國建設銀行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方面有1800名雇員,存量客戶和準客戶大約有10萬個;民生銀行千萬元以上的人民幣資產私人銀行客戶有數千個,總體的資產管理規模也達到500億-600億元人民幣;中信銀行截至2010年底,已有1萬個私人銀行客戶;招商銀行行長則宣稱其“私人銀行客戶增長1.2萬人,人均凈投資超過100萬以上,不小心我們做到了世界第四”。
各家金融機構之所以如此青睞私人銀行業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和最具潛力的私人銀行市場,這一市場蘊藏著巨大的甚至是無限的商機。2011年6月,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百萬美元資產家庭的數量2010年比2009年增長了31%,已超過100萬大關。據估算,目前中國已有111萬百萬美元資產富豪,而2005年僅為12萬,6年間增加了將近100萬。中國百萬美元資產家庭的數量僅次于美國的522萬和日本的153萬,位居全球第三。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這一數字將進一步迅速擴大。
《歐洲貨幣》做出的判斷具有代表性:中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和最有利可圖的財富管理服務和產品市場之一,中國的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行業將擁有一個非常廣闊、富有活力的市場。
正如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所指出:對中國銀行業來說,財富管理業務已經變成一項重要的戰略業務內容,并成為銀行樹立品牌形象、培養和保留優秀人才的強大動因。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盈利能力和改善業務結構的戰略舉措。
私人銀行遠不止是理財中心
作為國際主流商業銀行的戰略核心業務之一,私人銀行服務站在客戶個人的立場上為其設計整體的解決方案,其服務理念與其他金融服務截然不同,其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卻比貴賓理財要豐富得多。
從客戶的需求來看,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擁有高資產凈值的私人客戶越來越多,并表現出資產增長迅猛、資產分布廣泛、對個人資產的保值增值要求高等特點;另一方面,這部分高資產凈值的客戶大多擁有自己的實業或擔任公司高管,缺乏打理個人龐大資產的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同時,面對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和泛濫的資訊信息,財富擁有者對于如何配置個人資產,規避風險,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往往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需要具備專業能力和可靠的咨詢顧問服務來幫助解決其面臨的問題。這也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大力拓展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基礎和動力。
但從中國目前的現實環境來看,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需求早已出現,然而中國本土商業銀行尚沒有一家能夠提供全面的私人銀行服務,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銀行發展還受到一定的制約。一是銀行監管政策的限制,在“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商業銀行尚不能全面涉足證券、信托、保險等各種金融領域,無法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跨區域(含跨境)、全面的資產管理和代客理財業務,影響了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效率和實施效果;二是相對于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和投資產品、風險對沖工具等,國內的金融市場尚處于起步和逐步完善階段,金融市場的不發達、投資產品和風險對沖工具(如期權等)的不豐富等,也直接影響國內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的表現。
從短期來看,中國私人銀行可選擇的定位是:在現有理財體系的基礎上,實現對高端VIP客戶的分層服務,在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方面,比現有的理財中心更加出色和完善,充分體現出私人銀行服務的高貴、私密與專享;在資產管理方面,逐步探索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完善私人銀行運作流程和產品體系建設,同時,以私人銀行為龍頭,整合銀行的理財體系,面向全行理財體系提供專業的服務與支持,提升全行理財業務的專業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從中長期目標來看,隨著國內金融監管政策的調整、金融市場的成熟以及金融創新產品的日趨豐富完善,私人銀行最終將實現真正意義的以代客資產管理為核心的財富管理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成為面向最高端個人客戶提供全面的專業化、國際化、個性化財富管理服務,滿足其財務規劃、資產管理和資產增值等方面的需求,也將成為銀行重要的利潤中心之一。
突破發展瓶頸
從總體上看,中國在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方面仍然面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服務理念落后、產品狹窄、管理信息系統滯后、風險控制和監管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等方面的瓶頸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國民財富的迅速增長,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私人銀行業務健康有序發展,這就要求突破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六大瓶頸。
私人銀行業務發展模式模糊。中國銀行業傳統發展模式的特征是以規模擴張為主要手段、以信貸資產為主要產品、以利差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這種集中、單一的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發展模式只能適應相對穩定、封閉和低層次競爭的市場環境。國內銀行長期以來遵循“以產品為中心”的業務開發思路,在產品開發方面普遍存在不求質量、不計成本、不講市場的現象。由于利率等主要市場工具受央行規定限制,各家銀行私人銀行業務或者準私人銀行業務大同小異,推出的產品同質性高,銀行間模仿性強,無法營造差別優勢,私人銀行的具體業務發展模式不甚明晰。
分業經營所帶來的業務限制。現代私人銀行業服務的重心已越來越以財富管理為重點,為客戶全面經營規模龐大的財富,其提供的投資產品組合極富個性化,絕大多數均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外匯等多個市場。而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法律制度,使得銀行不能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不能直接涉足證券、保險等直接投資領域,銀行、保險、證券三個市場處于割裂狀態,客戶資金只能在各自獨立的體系內循環,有限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無法利用其他兩個市場實現理財增值,產品的創新范圍和創新深度也均十分有限,所推出的理財服務主要還停留在咨詢、建議或者方案設計水平上,并不能為客戶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務。這不僅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向其他市場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銀行業務提供投資產品組合的品種,也極大地削弱了產品組合的回報率和吸引力。而無法提供高度個性化投資產品組合的私人銀行業務將難以獲得高端客戶的青睞。
外匯管制仍然比較嚴格。私人財富能否自由投資、自由出入、自由兌換、自由地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都是私人銀行業務全球化配置資產、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的關鍵。盡管近年來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并不比海外市場低,國內理財增值狀況良好。但是從長期來看,任何經濟體、任何資本市場遲早都會面臨周期性波動風險,中國所實行的較為嚴格的外匯管制政策,將使得國內缺乏完善的對沖產品市場,不能將客戶的資產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以實現風險的分散和對沖。而私人銀行提供的各類高端金融服務——如信托理財、境外投資和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等,既是內地高端客戶的正當需求,也是今后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缺乏有效的產品和營銷服務體系。盡管中國財富的增長十分迅速,但如果沒有在優質、多元的產品和服務上的優良表現,高凈值客戶仍會另覓他途。私人銀行業務產品往往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由于國內銀行過分依賴固定的柜臺服務來推銷產品,沒有專門的營銷部門與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以及完備的營銷網絡來進行個人金融產品的銷售,從而缺乏有效的營銷服務體系。加之宣傳方式及營銷手段落后,產品相關的業務咨詢、功能介紹、金融導購等售前、售后服務嚴重滯后,也使得富裕人士對相關金融服務項目一知半解,無法真正享有高端服務,甚至一些客戶認為銀行針對私人銀行的業務一定是風險低收益高,因此對銀行提出過高的回報率要求,同時又不能接受本金損失的風險,忽視了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客觀規律。同時,當前銀行業正處在一個以客戶為導向的新時代,收集富裕人士的客戶信息并充分挖掘、調整,設計出高附加值、個人特色強的金融產品是私人銀行經營的核心所在,但目前國內銀行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普遍還處在初始階段,結構化數據的存儲、挖掘和處理技術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風險控制和監管有待加強。風險控制和加強監管是中國私人銀行業務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對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監管規范;二是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開展公眾教育和風險意識培育工作。然而,迄今為止中國尚無專門針對私人銀行的業務指導辦法。現行的大多數監管政策,通用于一般的商業銀行和公司銀行業務,只是在部分理財領域給私人銀行留出了一部分空間,而對于私人銀行的準入門檻、經營模式、可投資范圍、行業標準等多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明確。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政策,導致銀行違規操作引發風險,理財亂象叢生。顯然,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呼喚著相應的法律規范。
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私人銀行業務不同于一般的高端理財、貴賓服務,它的服務對象是富豪和超級富豪,業務涵蓋非常廣泛,涉及到銀行市場、證券市場、基金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收藏品市場以及保險、稅務、法律等專業知識。這要求從業人員為知識面廣、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敢于競爭、開拓性強、懂技術、會管理、善營銷的復合型人才,其決策層、管理層乃至一線窗口人員均須具備相應的能力,掌握相關的業務理論知識及業務操作技能。以匯豐銀行為例,要求其財務策劃經理擁有財務策劃師(CFP)的資格,成為既熟悉銀行業務,又精通投資、保險、金融、會計、稅務及房地產的高素質、專業的全能型財務策劃人員。而目前國內銀行業現有人才還不能完全適應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人才十分匱乏,尚不具備這樣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需要進一步培訓、引入和提高。
(作者系天大研究院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