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未來的國家建設者,學生不僅要擁有文化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擁有健全的人格。而普通教育里開設的各門學科中,語文學科與人的發展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在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語文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學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重擔。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格;人格教育
黑格爾說:“知識教育是基礎,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對人一生的終極目標。”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新課程改革也是以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宗旨的。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人格教育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呢?
一、用健全的人格影響學生
所謂“身教”勝于“言傳”,語文教師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這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育者,一要有認真嚴肅、敬業愛生的教育精神,謂之身正;二要有寬廣厚實、多才多藝的學養才能,就是學高。而現代教育要求教師首先是一個有著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一個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
對于教師來說,人格健康的價值更大,它直接影響著其行為的優劣和教育的成效。在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之前,必須先強調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人格、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方法,甚至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評價,甚至于把教師的好惡都遷移到教師所授的課程上來。所以,教師的人格心理,對青少年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人格健全,才能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因此,語文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保持良好健全的人格;要性格開朗、樂觀,有朝氣;要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對挑戰,面對困難和挫折,做生活的強者;要有涵養,情緒穩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要能自覺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
二、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這是培養學生良好人格的根本。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沃土,失去了這個條件,學生個性的發展就會受到束縛。只有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大膽地發言、自由地討論,想己之所想,說己之想說,從而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引起共鳴,達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和他們一起閱讀、探討、領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來和他們一起學習的,是個學習者,而不是裁判。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只有體驗到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容,同時受到激勵、指導、忠告和建議,他們才會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地投入到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去,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發展。
創造和諧、有感情的教學氛圍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會融洽,學生才會心情舒暢,才會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自尊、自信、自強,才會為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資源
語文知識浩瀚無邊,語文內容包羅萬象,精心挖掘語文教材,用豐富的語文資源、優秀的文學人物滋潤學生的心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良好的人格,有“潤物細無聲”之效。
要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教師就必須首先將教材中潛在的有關人格教育的因素挖掘、整理出來。
例如,教學魯迅的小說《藥》,應結合魯迅的經歷及其對國民性的思考,聯系當今種種讓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舊中國國民人格上的缺陷,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供歷史的借鑒。學習《為了忘卻的記念》一課,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習文章,增加學生對那個時代的了解,加強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憎恨,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從而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五人墓碑記》則是教育學生品質正直、蓄養浩然正氣的絕好材料。學習《我與地壇》,則要教育學生要頑強地開辟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啟發學生深切地感受母愛。《項脊軒志》在傷感的回味中透著幾分溫馨,讓學生體會親情的可貴。《諫太宗十思疏》則讓學生感受進諫者的剛正不阿。《六國論》中的進諫者則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形象,要對學生進行愛國的教育。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
健全的人格不僅體現在高尚的道德上,而且體現在健康的心理上。健康的心理表現為發育正常的智力、穩定而快樂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例如: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語文競賽,比如作文、朗讀、演講、辯論和知識搶答等競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勵他們積極參與、自主學習,來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勇氣,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就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希望自己表現得更加完善。隨著活動的日趨增多,學生的人格也日趨完善和健全。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培養高尚人格、高尚情操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不僅要在教學中注意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而且適當地運用一切能激發學生高尚情操、偉大人格的手段加強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樹立做人的正確準則,使之成為一個品質純正、人格健全的人,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道德修養、發展健康人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石國興.現代教育理論與方法概要.新華出版社,1998-03.
[2]王傳旭.培養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研究,2003(4).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