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在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教師需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迅速適應新課改。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教學
新課程在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上都發生了質的變革,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迅速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實踐者、引路人,應該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終身學習,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課改是新時代的產物,是新世紀對教師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需要轉變舊的傳統教育理念,自覺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新課程需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簡而言之,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學生服務,以學生能否獲得全面發展為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們牢固樹立現代教育觀,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一切從學生出發
心理學和科學的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把握學習方法。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使學生成了機械灌輸知識的容器,而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個體差異被忽視,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新課程明確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討業、解決惑,與學生一起構成“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嘗試,使學生在探索、嘗試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使每個學生都會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2.必須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師不能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識、人格等諸多方面的絕對權威上,而是應與學生完完全全的平等。要從“神壇”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平等的交流,互動學習,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學習的氛圍。
二、樹立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終身學習,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系和綜合,特別是教材中選編了許多比較前沿的有關化學應用的知識,這些新知識很多是以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化學知識越來越體現了實用性和時代性。我們原有的知識、原有所學內容已跟不上新課程的要求。現代教師素養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新課程本身的綜合,要求我們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豐富的其他知識,要求我們對社會環境、自然現象、現實生活及歷史文化甚至科學領域的動態都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在現代新課程內容的進一步豐富化和多種學科更加接近、交叉的趨勢下,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應付自如?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做到以下三點:
1.必須涉獵廣泛的閱讀和學習領域,涉獵許多學科特別是鄰近學科的知識領域,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在視野上更加開闊,對教材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才能拓展教學思路,實現課堂教學上的“厚積薄發”“游刃有余”。真正做到“博學為師”。另外教師只有具備淵博的知識,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輻射力、感召力和同化力,才會引起學生的尊重,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贏得學生的心理認可,最終同化學生的學習品質。
2.吸收課堂,教學相長
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為自己知識的自我構建、發展與完善創設情景。課堂是生成性的動態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些生成性想法或做法可能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課堂上或更多地在課后,及時記錄下來,包括一些思想、知識、方法、價值觀等。不斷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當今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社會成員獲得信息渠道多元化、即時化,學生對某些問題知道的也許比我們多,理解的比我們深刻。我們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和經驗方面的欠缺,以虛懷若谷的態度,虛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
3.加強和其他教師之間的合作
新課程面臨新的觀念、新的領域、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能力。這些新的問題依靠自己可能得不到解決,或者說不能解決得盡善盡美。這就需要教師的集體智慧、集體力量,“集合眾智,無往不利”。
總之,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不斷實踐。新課程對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把握機遇,以全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對待新課改,不斷超越自我,改變教育教學行為。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教學,與新課改一起成長,與時俱進,實現教育創新,形成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教學研究.
[2]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作者單位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縣大廠高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