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作文教學中,由于作文教學目的不科學和評價機制的不正確,導致學生被動寫作,學生的寫作缺乏真實感,獨立作文能力差。針對這種現狀,在語文新課改中,教師應該在作文教學中引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作文教學,化被動作文為主動作文,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文教學;感知;理解;交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語文新課改要求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而作文教學則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由于舊有評價體系并未及時完全改變,并且受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學生的寫作缺乏真實感,獨立作文能力差,削弱了學生作文的自主性。由于這種做法重文輕質甚至文質分離,導致“手之所寫非心之所思”,千人一面,毫無個性。本文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在作文教學中引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我們的作文教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既非來自主體,也非來自客體,而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來的。一方面,新經驗要獲得意義需要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從而融入原來的經驗結構中;另一方面,新經驗的習得又不會使原有的經驗發生一定的改變,而是使它得到豐富、調整或改造(所謂意義建構,即是指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居于主導地位,學習者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建構者。學習者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新知識,從而使自己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而老師也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上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二、作文教學的內涵和現狀分析
1.內涵
學生作文的過程,就是運用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思維方法,傳達情感并反映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互聯系的過程;是學生對客觀世界進行思辨分析、情感體驗、審美選擇的過程。因此,作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善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文教學較之其他課程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對于學生的成長,對于社會的作用、意義更為重大。可以說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學生對生活的深度反思和再次創作。它是老師指導下的雙重轉化:一是客觀事物向認識主體即學生的頭腦轉化,二是主觀的觀念、情感向文字表達轉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積累相應的感知經驗,并促使學生將新舊感知聯系起來加以思考,幫助學生內化知識,主動建構。其次是提供給學生認知加工策略,使學生將積累的觀念、情感、經驗向文字轉化,幫助學生知識外化的主動建構。
2.現狀與分析
(1)作文教學目的不科學
照理說,“言為心聲”,作文應是我筆寫我心,也就是說,寫作文應該寫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可是現在許多老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進行作文教學是沖著考試而來的,沖著分數而來的。有些教師干脆根據考試作文的比分評定學生平時作文的成績。這樣久而久之,不少學生作文成了為教師而寫,為應試而作,對作文寫作毫無興趣,照抄照套問題隨之而來。這樣的作文教學忽視了學生才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也忽視了寫作學習的積累過程,更忽視了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完成意義建構。
(2)學生被動寫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可是現在許多老師作文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中心,采用由教師命題,學生作文,再由教師批改的模式。教師對作文題目、體裁、結構、字數擁有決定權,學生只能在教師設計好的框架中構思。這樣既忽視了教師作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學生對生活的主動感知和對信息的主動收集分析,還忽略了學生對新舊知識經驗的主動聯系思考和分析,更忽略了學生對作文知識的主動建構的理解。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作文教學
在今天的作文教學中,如何引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我們的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感知
感知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前提和基礎,在解決“寫什么”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事物,進行積累訓練。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他們強調知識不是通過老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環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借助于自身的學習和別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用自己的認知結構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識,從而不斷地建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2.理解
理解是學生對感知信息的處理,在幫助學生解決“怎樣寫”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事物,進行構思訓練。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理解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寫日記、隨筆等方式讓學生隨時練筆,堅持練筆,也可通過口頭作文、辯論賽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中,教學的中心聚焦在學習上,而不是在教師和學生特定的角色上。老師要公開地傾聽學生的聲音,與學生都投入到一種相互的、反思的、持續的對話活動中。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問答關系,更是一種平等關系的不斷建構與延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美]萊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譯叢[M].高文,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劉俠.高中作文模塊教學指導與訓練[M].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