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對于學生來說如同家常飯一樣熟悉,但是也如家常飯中吃出沙礫一樣令人反感。每次一說到考試聽到的是學生唉聲一片,他們有著明顯的抵觸情緒。
素質教育后,不少人對考試有了誤讀,認為素質教育不應再考試,考試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其實考試不姓“應”也不姓“素”,如同市場經濟不姓“資”也不姓“社”的道理雷同??荚囀菍W生學習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學習要有期望,才能有動力;學習要有成就,才能有信心。素質教育不是不考試,而是進行課堂改革,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強應試能力,提升升學率。
如何打破這種令老師頭疼、學生反感的現狀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有一天終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讓學生自己組織考試,即學生組題、批改、講評。
一開始,受到了各種非議和嘲諷,但是我始終堅信高考是學生的高考,不是老師的。哪怕老師替他們準備得再完備,講評得再透徹,但老師不能替他們上考場。各位老師很明白,現在的我們比先前做學生時知道得更多,主要源于長期自主的研究,而不是別人的教誨。
進入高三,除正規的統考外,平日里的考試都由學生組織考試,讓他們體會老師的勞動。
出題的方案為四人一小組,每一小組負責一部分的選題,老師定題量和題型,收繳后再交由命題委員會最終選擇,統一印制后全班同學共做。這樣既督促了學生翻看課本研究考點,又提高了學生對考試的期待和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做到了全員學習,共同進步。
考完后,交由學生批改,采用流水式批改方式,每一小組負責一小題,批改前明確方式和重點,并署名,最后由審核專家組抽檢。這樣調動了學生鉆研試題的興趣,使學生明確了如何取得應試的成功。
試卷的講評不再采用傳統的方式,而是讓學生說題。引導學生說題目的命題依據、意圖、類型、思路,不是單純地追求答案的更改,而是注重對題目的分析過程。
從此以后提到考試,再也沒有了抵觸的唉聲??荚嚤旧硎且患鞓返氖虑椋⒑覀兊钠诖?,給予我們追求理想的動力;期望實現后又給予我們對自身認可的成就感,增強我們取得成功的信心。
?。ㄗ髡邌挝?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第二中學朝城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