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拓展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它是把與教材相關或相聯系的一些課外內容引入課堂,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悟教材文章的內涵和意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和運用的規律,達到“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目標,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夯實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拓展教學行之有效,就必須豐富自己的文化積累,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讓自己先“厚實”起來。“登泰山而小天下”“教師一桶水才能教給學生一杯水”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當然是認真地學習,廣泛地博覽,不斷地積累。
二、熟悉教材要點,做好拓展的前提準備
新課標《語文》教材所選的都是精美典范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語文拓展教學不能天馬行空,任意而為。在每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從教材延伸到生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教材內容和生活內容應該緊密相連,課文分析與課外拓展必須密切相關,它們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教師要熟悉教材要點,并且讓學生領悟課文的情感、思路及寫作技巧,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拓展教學。
三、明確拓展目的,有序施行拓展的過程
語文學科內涵豐富、外延廣闊,每次拓展教學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地叫學生看課外讀物、查資料,要讓學生懂得這次活動要讀什么書、了解什么內容、怎樣讀。
四、聯系學生生活,豐富拓展的情感內容
“生活有多寬闊,語文就有多寬闊”。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在開展拓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真切的生活,并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教材與生活相融合的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加深對文本的解讀,提高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生活處處有語文”,我們語文教師只有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語文學習平臺,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才會不斷地提高。
五、活躍學習氛圍,培養自主拓展的學習習慣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語文的拓展教學活動是很感興趣的,在自主拓展的過程中積極性也很高,但普遍存在不會拓展、不知道怎樣拓展的問題。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要讓學生能夠養成自主拓展學習的習慣,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加以指導,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以訓練:
1.每次拓展活動的難度不宜太大,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完成,使他們樹立“我能學”的信心。
2.在課堂的拓展活動評價中,多肯定學生的優點,樹立他們的成就感,達到主動“想學”的目的。
3.在日常訓練中加強方法指導,有針對性地去完成一些具體拓展任務,逐步訓練能力,達到“會學”的程度。
4.持之以恒,加強督查,循序漸進地形成“堅持學”的習慣。
拓展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種方法,在開展拓展教學時要注意和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應該科學地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直接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語文與其他課程乃至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去觀察并感受現實世界,耳濡目染,不斷熏陶,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
(作者單位 甘肅省會寧縣侯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