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課堂應該是生動活潑的,有質量的好問題會引導學生登堂入室,揭開生命科學神秘的面紗。學生問題的不斷驅動也會使教師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筆者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學生的問題來驅動課堂教學有序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簡單介紹一下。
一、鼓勵質疑,課前收集學生的問題編入問題庫,在課堂上適時拋出來解決
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生命科學息息相關,《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等四條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理解新課改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也符合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學習特點。在每一個學習專題進行之前,筆者都要讓課代表收集學生準備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適時解決。筆者把這些問題都編入了自己的問題庫,課堂就變成了解決學生自己問題的載體,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每節課后給提出好問題和回答好問題的同學以小小的獎勵,能使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成就感,課堂上沒有時間解決的問題則讓學生回家上網查資料或去學校圖書室解決。這些做法鼓勵了學生對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重現生命科學發現史的教育作用,讓學生體會創新源于質疑
每次在講《通過激素的調節》一節時,筆者都要讓學生細讀如下的記述,這是筆者從網上下載給學生的,但筆者相信這對學生的一生或許有些用處。要知道,在這之前人們都認為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全部是靠神經系統來完成的:“貝利斯和斯他林的關于促胰液素發現的論文于當年發表后,引起巴甫洛夫實驗室工作者的極大震驚。這個新概念動搖了后者多年來奉為經典的消化腺分泌完全由神經調節的神經論思想。貝、斯二氏的實驗他們也做過,曾離開蘇聯定居加拿大的巴甫洛夫的一個老學生巴布金在撰寫巴甫洛夫傳記時,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巴甫洛夫讓他的一個學生來重復貝利斯和斯他林的實驗,巴氏本人和其他學生都靜靜地立在旁邊觀看。當出現(提取物引起)胰液分泌時,巴氏一言不發地走出實驗現場回到書房。過了半小時后,他又回到實驗室來,深表遺憾地說:‘自然,人家是對的。很明顯,我們失去了一個發現真理的機會!’”促胰液素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正是由于被傳統的舊概念所束縛,使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們不能從客觀事實出發下結論,讓近在眼前的真理溜到別人那里去了。英國科學家弗來明在葡萄球菌的培養實驗中,發現有一個培養皿不慎受到一粒灰塵污染,結果使葡萄球菌的生長受到抑制。弗萊明憑著敏銳的科學嗅覺,并沒有丟棄這個失敗的“培養皿”,而是從中得到啟示,最終發現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事到如今,青霉素救活了多少人的生命恐怕無人知曉。不迷信權威,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開始,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經常要留白讓學生思考科學過程的合理性,隨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隨時留意他們提出的好問題。
三、課堂教學要民主和諧,讓產生的問題在交流、討論甚至爭論中無形解決
學生的問題,不管好與壞、對與錯,教師均應給予肯定和鼓勵。要在課堂上形成歡迎新問題,歡迎爭真理,允許出錯誤,樂于找證據,也允許學生保留自己意見的風氣。這樣學生的膽子就會變大,思維就會變活。當學生養成了喜歡提問題的習慣,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能力時,再引導學生由敢問、好問向會問、善問發展。
教師要推心置腹地和學生交朋友,走到學生心里去,用真誠的微笑去鼓勵學生,消除學生的畏懼感和緊張感,讓學生想問什么就問什么。問題提出后,教師先不要自己給出答案,既不要鄙夷簡單問題,也不要回避困難問題,而是要讓學生自由地討論甚至爭論,讓他們在辯論中頭腦變得清晰,來收獲質疑的果實。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對上實驗課往往比較感興趣,而且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如果能正確地引導,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出現失誤盡量不要批評,而要讓他們自己找出問題的所在,讓他們在互助中解決和評價。課后作業中,多布置一些開放性、設計型的作業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并可以在班級墻報上給他們提供一個展臺。哈佛學者瓦格納說:“當今的雇主經常在重復強調兩個東西:我們需要能夠提出好問題的人,我們需要能夠帶動他人進行深入對話的人?!迸囵B能夠提出好問題并善于解決問題的人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當然,課堂上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也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要引導學生不去鉆牛角尖,走死胡同,二是要反對學生一味質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虛無主義。這時,教師及時、合理的點撥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學生五花八門的問題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充電”,提高自身素質,接受來自學生的挑戰。
?。ㄗ髡邌挝?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