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展示
我在教學七年級語文《荷葉 母親》一課時,被其中這句話深深感動:“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動呢?我布置了家庭作業——為父母做一件實在的事,如果家長愿意,可以到學校來。
周一,我帶著微笑走進教室,欣喜地發現,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長,他們都隱約地期待著什么。
前半節課,與平時上課一樣,很平靜,也很平淡。后半節課,我將完成和未完成作業的同學分成兩個組,分別坐好,首先請未完成的同學談一談。
生1:我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形式化,父母還年輕,等他們老了再洗也不遲。
生2:我認為小學時做這個作業還可以,現在都上初中了,怪難為情的。
話音未落,完成作業的那一組馬上有了反應。
生3:我不這樣認為,如果我們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動了那天才想起做這些事,才想起回報他們那就太遲了。會留下無盡的遺憾,為什么不從現在就做起呢?
生4:開始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后來,我反復想,在父母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小孩。我決定為母親洗一次腳。媽媽的腳被我浸泡溫水里,她的腳黃而且瘦,十個腳趾像竹枝一樣。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酸楚,就是這雙小腳日日奔走于田地間,為這個家操勞著,永遠不知疲倦,我不敢抬頭看母親,因為淚水已經爬滿了我的臉,我……
那位同學哽咽著,說不下去了。教室里安靜極了,同學們都低下頭,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盈滿淚水的眼眶,三位家長的眼角也有淚光閃動。
于是我說:“在外面遇到了種種困難和挫折,我們就會到父母那里吸取勇氣和信心去面對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難道為日夜操勞的父母做點小事都鼓不起勇氣嗎?”
二、案例反思
課后,據反饋“效果很好”。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課標、新理念,我認為本課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點:
1.新674fee70504eb17150fdb158723c12de的語文課程觀
新課標將語文學科的性質明確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本課,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學,挖掘學生豐富的情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語文課程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把綜合實踐活動融入閱讀教學中,更體現了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思,能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新的語文素養觀
過去,我們談論語文素養,往往只是從“聽說讀寫”的角度來認識,即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而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與完善,以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對于本課及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側重于情感素養的處理是符合初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語文學習的實際的。對于初中生來說,語文學習重在感悟,重在積累,重在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如果過多強調知識的維度,勢必影響學生興趣的激發、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新的語文教學觀
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強調必須重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強調必須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強調要嘗到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課,綜合實踐活動與閱讀教學相融合,將語文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將有形的課堂無限擴大,感受了作者的真摯感情,體會到人間至愛親情,養成熱愛家庭的情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課堂只是一個中介,師生在共同作用于話語文本的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新課標、新理念導引下的語文教學還有很多東西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
(作者單位 四川省重慶市南川區西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