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無論高考如何改革,作文都以其高分數值成為關系成敗的重要一環。許多語文老師也在從出題角度、作文架構、學生積累等各個方面不斷地探究著考場作文成功之道??墒侨杂泻芏嗤瑢W感到迷惑——平時寫日記、寫博客都文采飛揚甚至感人至深,為什么一進考場寫作文,就不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贏得高分數呢?
想要贏得考場作文的高分,就必須先了解閱卷者的心理,強化考場意識,突出得分亮點,才能更有把握地贏得考場作文的高分數。在這里,筆者試著從心理效應的角度,來解讀如何寫出贏得閱卷者青睞的考場作文。
一、“先入為主”的首因效應
在嚴肅而緊張的高考閱卷工作中,所有閱卷者每天都要遇到諸多面目相似,情節雷同的作文,很難避免“審美疲勞感”的出現。而對于作文題目的深層理解使閱卷者會有意識地快速尋找一篇作文的中心觀點,這就是首因效應引起的結果。首因效應,是指第一次接觸陌生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對后來的認識起到的先入為主的作用。說白了,是要求學生的作文留給閱卷者的第一印象要清晰而明確。
以2010年廣東高考作文《與你為鄰》的1號標桿卷為例:
“當你吃著別人的面包,穿著別人縫的衣裳,你還能說自己與任何人無關嗎?——紀伯倫《沙與沫》
生活在這鋼鐵森林中,我們都在無意間設下了心的籬墻。在高樓公寓間,還不夠“寂寞”的年輕人們早早“實現”了老子“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孩子們受到“敵視”陌生人的教育,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刺猬”。如若“鄰”的關系是一張網,我們便是網上的蜘蛛?,F在,網已鋪開,我們不可改變地生活在既定的網上。那么,我們是應該各自為政,甚至于以鄰為壑呢?還是應該相互關心,共取雙贏呢?答案自然是后者?!?br/> 該文開篇直切主題,援引紀伯倫的名言,巧妙切合“鄰居”的特質,然后結合現實生活,提出“相互關系,共取雙贏”,觀點鮮明,切合題意,給閱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終贏得了55分!
二、“過猶不及”的超限效應
在平時的作文備考中,教師都會強調舉例和點題的重要性。的確一篇議論文如果缺乏充分的例證和點睛之筆,是很難成為高分作文的。但是如果大量的堆砌事例,頻繁地點題再點題,則很可能適得其反——這就是超限效應所引起的副作用。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而點題本是為了扣緊中心,強化議論效果,但是如果每段都刻意地點題,會給人一種生硬的感覺。一些學生在作文中點題過于頻繁,關鍵語句幾乎每段都反復出現,以為這樣才算扣緊了中心。然而點題之筆太多了,會讓人感覺很不自然流暢,突兀而做作。造成的結果是,閱卷者越看越不順眼,越讀越排斥,打分偏低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以情動人”的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是以啟發心靈、滿足情感需求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它強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于考場作文而言,即是以情感人。關鍵還是考生對話題或材料認識的深刻度,寫的內容一定是考生本人的真情實感。
這就告訴我們,一篇真正的考場優秀作文,不僅要體現應對考試的才智,更要包含作者的生活體驗與真實感受。能夠撥動閱卷者心弦的作文,勢必會得到理想的分數;反之,作文流于俗套路,困于模式化,則不能讓閱卷者產生共鳴。
以2010年高考作文《與你為鄰》的9號標桿卷的主體結構為例:
堅強,我與你為鄰!
“暴走媽媽”……堅強,我要與你為鄰!
誠信,我與你為鄰!
著名企業海爾,……誠信,我要與你鄰!
愛心,我與你與鄰!
還記得牛玉儒嗎?……愛心,我要與你為伴!
該文之所以只得了38分,主要是因為機械套用三個例子,缺乏生活感悟和真情實感。
文無定法,高考中的高分作文可能特點不盡相同,文采斐然也好,氣定神閑也好,成熟穩健也好,幽默風趣也好……但它們打動人心的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赤誠和真情。
在高考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多從閱卷教師的心理角度想一想,培養學生考場意識,懂得用怎樣的文章與閱卷者交流,對于作文的最后沖刺將會有不小的幫助。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