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妙的土地,看你播下什么樣的種子。無數人的成長歷程都在驗證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播下一粒思想的種子,就會收獲行為的果實;播下一粒行為的種子,就會收獲習慣的果實;播下一粒習慣的種子,就會收獲性格的果實;播下一粒性格的種子,就會收獲命運的果實。孩子們的思想教育就是在這千千萬萬塊奇妙的土地上播種思想的種子、行為的種子、習慣的種子、性格的種子、命運的種子,讓它們不斷的開花結果,健康茁壯的成長。
一、師愛=愛心呵護+耐心幫助
“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于對學生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只有把自己也當作孩子,你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心靈,播撒你愛的種子。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一名班主任,我認為先應該愛孩子。對全班學生,無論他是出生于干部權貴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無論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或是令人頭疼的后進生,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2872fe443d08f65dc01e02ec4fdeaf318a71e99634336eab274f8b074821e25b。班主任對他們不僅應施以愛心、施以細心,更應施以耐心。“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
二、師愛=樹立信心+挖掘潛能
教育是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每個學生的個性不一樣、愛好不一樣,所具有的潛質也不盡相同。“如果你感覺到每個兒童都有個性,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你就會對人的多面性和無窮盡性感到驚奇。”竭盡師責,挖掘每一位學生身上不容易被發現的優點、潛質,育人育心,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由于家庭背景、經濟收入差別等方面原因,每個班級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特殊”的學生。這些學生多數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學習中自信心不足。這樣,他們不但物質上匱乏,而且精神上也有了重荷。因此,我利用每天中午和課間的時間與他們閑談,了解到這樣一類學生,他們表面上資質平庸,成績總徘徊在“良”這個檔次,要讓他們進一步或下滑一步都很困難,平時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久而久之,老師們便放棄了對這類學生的提升教育。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及我與他們,與他們的家長交談的過程發現,造成他們不積極進取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本身很嬌氣,吃不得半點苦;二是家長對他們的要求不高,在小學階段,能跟班走,考試及格即可。這樣,慢慢地他們的意志越來越脆弱,學習的主動性也越來越差,被老師關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是老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并且要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當我從浮躁中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拿起放大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時,一個個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三、師愛=誨人不倦+銳意進取
呵護童心,傾注師愛,師生之間有了水乳交融的情感;挖掘潛質,竭盡師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育人育心,感受教育的快樂。但是這些“愛”距離“親其師,信其道”還有一段距離。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弗羅姆就曾經說過:“師愛不是一個偶然幸運地體現并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而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知識和努力才能學會的藝術”。
原來愛是教育之本;情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厚德可以載物,師愛可以潤物,能夠生輝。
(作者單位 重慶市開縣趙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