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學生先知先覺時,碰到學生奇思妙想時,出現問題爭論分歧時,思維卡殼碰壁時,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與思維過程,努力營造充滿歡樂、合作和渴望的“課堂生態環境”,演繹出課堂精彩。
關鍵詞:先知先覺;奇思妙想;爭議分歧;思維碰壁;演繹;點撥;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學會把生動的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交流與發現的時空還給學生。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適時點撥引導,努力營造和諧課堂。
一、春江水暖鴨先知——學生出現先知先覺時,耐心演繹和諧課堂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學習就是生活,數學學習生活應該是快樂的、和諧的、充實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遇到:剛開始探究新課,就有個別學生叫喊:“老師,老師,我知道怎樣做。”隨后,又有學生附和:“老師,我也知道!”當課堂出現類似的個別學生先知先覺時,我們是否還要按照預定的教案講下去呢?或者硬是把那幾個學生按下去,不讓他們表達呢?面對課堂的意外生成,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把這種意外及時納入預設的教學當中,進行師生課堂重構共建,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生成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這就需要老師蹲下身子,尊重學生,善于抓住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來營造一種和諧的、人文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提供適宜的“溫度、空氣和陽光”,讓學生的心靈快樂成長,讓學生的情感盡情流淌,讓學生的個性自由飛揚,讓學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讓學生自主、自愿去學習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如我在教學“能被2、3、5整除數的特征”時,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我意識到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時機,我決定讓學生唱主角,我來當配角。我就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那個學生見老師沒有責怪他,就自豪地說:“我在數學課外書上看過。”我又說:“今天你能當當小老師,引導同學們學習嗎?”那位同學猶疑了一下說:“讓我試試吧!”就這樣,我也當起了學生,聆聽這位小老師的講解,并不時地在旁邊補充幾句或給予點撥,沒想到他還講得有模有樣,學生也聽得細心、認真,其效果也非常好。這樣,在學生的自主參與中,在師生的共同演繹中,課堂教學也取得了異樣的精彩。
二、忽如一夜春風來——學生出現奇思妙想時,耐心演繹和諧課堂
教學中,我們讓學生自主探究時,要么是啟而不發,要么是一發不可收拾。針對前者,老師總是耐心引導,而遇到學生出現豐富多彩、新意迭出的不同思維和奇特想法時,老師生怕課堂出現意外,總不愿耐心等待,更不愿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往往見好就收,難于煥發出課堂的生機與活力,也不利于擴散學生的思維。針對學生的奇思妙想,教師要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多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關愛每一個學生,以便讓千樹萬樹“梨花”開。老師應當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揚性、鼓勵性和幽默風趣性的語言來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煥發異樣的精彩。
三、巨擘論辯曉事理——學生出現爭議分歧時,耐心演繹和諧課堂
在課堂討論交流中,學生往往會為某個問題的討論出現意見分歧和爭論,甚至唇槍舌劍,爭得面紅耳赤。若遇到此種情況,老師切不可簡單否定某方或肯定某人,而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交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辨明真理,也讓學生在學習交流過程中相互尊重,辯出課堂的精彩。
如我在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后,出示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正方形紙片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就發出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形成了“對、錯”兩種不同的陣營,面對學生不同的答案,我沒有立即給答案,而是讓學生經歷由“扶”到“放”、由“爭論”到“共識”的過程,讓雙方各推薦一名代表發表意見,雙方代表紛紛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片動手演示證明。通過正反雙方的動手操作演示和精彩的辯論,不僅讓學生對“平均分”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更讓學生學會了相互學習,相互尊重。課堂也因學生的爭論而熠熠生輝。
四、山重水復疑無路——學生思維卡殼碰壁時,耐心演繹和諧課堂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探究,可能會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而且收獲甚微,但這并不為奇。因為學生的學習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自主探究就意味著學生將面臨挫折與失敗,當學生在課堂中遭受暫時的“挫折”或“失敗”時,我們老師切不可迅速為學生指點迷津,而應讓學生在思維卡殼碰壁,經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挫折經歷時,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經歷峰回路轉,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先引導學生復習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出示兩個平行四邊形,請他們計算其周長與面積。結果學生不假思索地這樣計算圖形A、B的面積:7×6=42(平方厘米)。隨后,我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結果發現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并不相等。這時學生認識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不能用長方形面積公式,進一步產生了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強烈欲望,學生又紛紛動手動腦,陷入了深度的思索。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有的拿出剪刀動手剪、拼、移,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了學過的長方形,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我又把這種數學通過電腦動畫“轉化思想”,閃現給學生觀察,從而在師生的雙方合作與探究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的認識與理解,也進一步驗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面對課堂的意外生成和學生的數學生活實際,讓我們把握動態生成的機會,耐心“等待”,精心演繹,彰顯點撥藝術,為學生的活動和發展留出更多軟性的、彈性的、柔性的空間,打造和諧課堂。
參考文獻:
[1]李繼軍.從關注教學細節入手,改進教學行為[J].現代中小學教育.
[2]吳梅香.追求教學實效從關注細節開始[J].教育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龍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