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兒童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于準確地把握分寸,把握好尺度。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有些父母寧肯自己吃苦絕不讓孩子受挫。這樣沒有受過挫折的孩子,在成長中一旦受到挫折,他們是承受不住考驗的,因為他們沒有心理準備和能力準備。愛,既是一種感情,也是一種需要,更是一門藝術。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幼教工作中的一點經驗和家長探討一下:
一、不要包辦孩子
包辦孩子是指父母代替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一切事情,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從而使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越來越嚴重,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都進行嬌寵。從嬰兒期開始,家長們盡其所能,對孩子是慷慨大方,吃、穿、玩、用樣樣俱全,基本上是孩子要什么家長給什么,并且攀比之風日盛,并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情感上,則過多的愛撫,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無論何事全部包辦代替,無所不到,無微不至,并過多保護,不許孩子接觸任何能造成傷害的物體,孩子稍微有疾病,則小病大懨,無病猛補;孩子先行,多人防護,甚至想把孩子放在無菌環境中撫養。
二、解決策略
父母應該給孩子更高層次的愛,這是應該的。但是給孩子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到經驗,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自己去避免挫折,這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愛。尤其是獨生子女,更要有意識讓他們在成長中受一些生活的挫折和體驗,這種心態的變化對子女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若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父母堅決反對,不要使孩子錯覺,誤認為苦惱有效,應設法利用孩子易于轉移注意力的特點,尋找周圍的新事物來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視線,帶到新的環境,使其情緒慢慢消失。
(一)教會孩子獨立
1.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
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和培養。父母的關懷和照顧太多,剝奪了孩子自我鍛煉的機會,培養的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勞動觀念喪失,依賴和索取心理滋生,生存能力弱化。對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讓孩子參加勞動,一來可以使孩子從家務勞動中體驗到責任感、自信心和獨立性,二來能使孩子變得聰明,“收視鬧得老師”“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孩子動手操作促進智力發育。
2.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父母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范圍內自理,給孩子在家里設置單獨的區域,讓他們在區域中學習東西的擺放,活動進行由幼兒自己做主,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翁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體驗的樂趣。不要怕他們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茁壯成長起來。因此,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動手自理能力,讓孩子從小得到鍛煉的機會,并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在生活中獲取知識、指揮、發展的能力,從而創造自我。
(二)學會與孩子溝通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關懷、友誼是教育孩子的基礎,親情的溫暖比嚴格的管教更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經說:“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假如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也要認同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具體事例支持自己的想法,坦誠地分析雙方意見。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壓制孩子的思想,自然贏會得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討論一下:大家厚膩的感受,有哪里做得不好,再想想向孩子應該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誘導孩子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通過深刻的思想解決問題的機會,增加孩子自信心,獲得良好的感覺,更愿意與人交流!
(三)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環境的創設都是為了使兒童有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有助于孩子的發展,使兒童順利地生活。知識經驗的缺乏,會造成兒童危險事故的發生,應該做到必要的防范意識:讓孩子能說出家庭住址和電話;在游戲活動中注意自己保護自己,如不自己過馬路,要有家長帶領,紅燈停綠燈行;不與陌生人走,不給生人開門,不吃陌生人送給的食物;在乘車時不要把頭和手伸出車窗外;在公共場所不擅自離開大人;看電視要保持一定距離;在活動中不會玩某種游戲或不會操作時,不要發脾氣或執拗行為,應主動請求別人幫忙或指導等等。
總之,我們當父母的對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做到科學地愛孩子,讓孩子在真正的關懷下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 河北香河縣渠口鎮大魯口中心小學)